绦是什么意思
《咏柳》是唐代大诗人贺知章所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这首诗以柳树为吟咏对象,生动描绘了早春二月的杨柳之景,虽然看似在写生机勃勃的柳树,实则借柳述怀,借物咏心,以此抒发诗人对春天无比深厚的挚爱之情。
《咏柳》原诗与翻译
【原诗】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装扮着高高的柳树,
垂下的柳条像千万条绿丝带。
不知那细叶是谁剪裁的?
二月春风恰似一把神奇的剪刀。
【注释解析】
诗中提及的“柳”,即垂柳,为落叶乔木或灌木,叶形狭长,种类繁多。在此诗中,所描绘的是垂柳的美丽形象。
“碧玉”,是一种碧绿色的美玉,此处用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形象生动。
“妆”,意为装饰、打扮,这里指柳树在春天的装扮下显得更加美丽。
“一树”,即满树,这里的“一”并非确指数量,而是满、全的意思。古诗词中常采用这种表达方式。
“绦”,指的是用丝编织的绳带,此处用来形容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裁”,即裁剪,此处用来形容春风如同剪刀一般裁剪出细叶。
“二月”,即农历二月,此时正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
“似”,意为如同、好像,用来形容春风的神奇与巧妙。
【译文】
高高的柳树被碧玉般鲜亮的颜色所装点,万千枝条垂下绿油油的丝带。那一片片细长的柳叶,犹如经过精心修剪般精巧绝伦,不人好奇谁有这样巧妙的双手?原来就是二月的春风,它的神奇力量如同一把灵巧的剪刀。
《咏柳》赏析
《咏柳》这首诗以拟人手法写活了春天的气息与生机。诗的前两句将垂柳装扮得如同一位美丽女子,再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形容其婀娜的身姿与垂挂的柳条;第三句设问的形式引出读者好奇之心,末句则以生动贴切的比喻回答了疑问,将春风的神奇力量巧妙地表现出来。整首诗洋溢着诗人对春天的深深热爱与赞美之情。
《咏柳》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年间,贺知章告老还乡的途中恰逢早春时节。他乘船经过杭州、南京等地时,被沿途的春色所吸引。当他的船行至萧山县城南门外时,正是二月早春、微风拂面、柳芽初发的季节。诗人如脱笼之鸟回到家乡,心中喜悦之情难以言表,于是便借景抒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咏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