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寒风刺骨的句子
在寒冬的序曲中,北风呼啸,大雪纷飞,万木凋零。
芦苇却在这凛冽的寒风中。它披着银装,随风摇曳,仿佛一位历尽沧桑的老人,笑对苍穹,坦然面对严寒;又宛如一位舞动的少女,头戴纱巾,翩翩起舞。
芦苇,虽为自然界中平凡无奇之辈,却在我故乡的村东头水塘里独领。春回大地时,它从泥水之中探出嫩绿的新芽,于枯草之间显得尤为鲜亮、生机勃勃。夏日里,碧绿的芦苇铺满池塘,形成密不透风的屏障。只有当微风拂过,整个苇湾才会响起沙沙的乐章,仿佛在诉说它们亿万儿女的团结之力。青蛙欢唱其中,鱼儿自由游弋,而芦穗则悄然生长。
在我的老家,芦苇是建造房屋的重要材料。高挑、纤细的苇秆用于编织苇箔,既美观又牢固;短小、杂乱的苇穗则用于扎制苇把,显得粗壮而厚实。数层苇箔之上再覆盖麦草与泥土,厚厚的质感给人一种暖意。在春节前后、天寒地冻之际,水塘上结起厚厚的冰层,此时正是收割与购买芦苇的最佳时机。
男主人手头宽裕时,会驾着牛车前往集市购买芦苇,为新居的建造做准备。大黄牛拉着满载芦苇的车走在街上,总会有人好奇地询问:“这是要盖房子吗?动工时别忘了叫上我帮忙。”而买芦苇的人脸上则洋溢着得意的笑容。如今虽然农村已少见土坯草房的踪影,但那温暖的记忆仍深藏我心。
尽管有人质疑芦苇在今日社会的用途,但环保却是发展的重中之重。芦苇正是改造自然、保护环境的得力助手。其偏爱沼泽地、根系发达的特性使其能净化污水中的有害物质。环保专家们称有芦苇的地方为氧化塘。在此环境中,污水得以净化、空气得以滋润、野鸭、鱼类与昆虫得以共存共生。
在文学的殿堂中,芦苇的身影时常出现于诗句之间。诗人们虽多以芦苇作为秋天的点缀或是孤独的象征,却未能注意到它抗击寒风的顽神。诸如刘禹锡、贾岛及戴复古等大诗家的笔下,都有对芦苇的赞美之词。
风继续呼啸着,雪继续飘洒着。冬日的寒风中,树叶已寥寥无几。就连路边的冬青也穿上了保护的外衣。而那芦苇依旧坚韧不拔。即使叶干秆枯它仍然直挺着腰杆与风雪到底。雪花与之比美更迭也不甘示弱。
一场大雪过后压得它喘不过气来仿佛即将折断然而天一放晴风儿轻轻吹过抖落头上的积雪它的腰杆再次挺立起来仿佛在向世界宣告它的不屈不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