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吾绘卷前期攻略
1月1日清晨,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遗址博物馆前,观众排起了长队。为庆祝新年的到来,博物馆推出了一项特别活动:背诵《尚书·尧典》或《五帝本纪·尧》全篇的游客可免门票。一位小学生用时不到两分钟流畅背诵,赢得了现场的掌声。
“陶寺遗址有多处考古发现与这两篇古文记载相吻合。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大家更深入地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了解陶寺文明的独特历史。”临汾市陶寺遗址发展中心负责人表示。
陶寺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型聚落遗址,其历史可追溯至约4300年至3900年前,是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遗址之一。该遗址展示了文明的早期发展和形态的雏形,为古史探索提供了新材料。
博物馆外观呈“中”字形,象征着陶寺文化对文明的重要影响。步入大厅,两面的大型浮雕墙映入眼帘,展示了陶寺遗址及文明探源工程的四个典型都邑遗址的文化元素。
展厅内,汇聚了陶器、玉器、铜器、漆木器等文物230余件套,生动展示了陶寺遗址在城址规划营建、手工业制造、艺术创造等方面的突出成就。其中,一件玉璇玑引人注目,据推测是用来观测天象的。
展柜旁的电子屏上播放着用圭尺测日影的动画,形象地解释了古代天文历法的重要性。陶寺圭尺与《周髀算经》记载的“地中”标准相吻合,说明了陶寺已经存在“地中”概念。
博物馆还展示了计时的工具如铜齿轮形器、沙漏等,体现了陶寺先民对时间的精准管理。陶寺者以礼的理念也在展品中得到体现,如铜铃、鼍鼓、土鼓、石磬等文物。
陶寺遗址作为都城的构成要素和特征更加清晰,其作为古国的都城,展现了都城的气象。展品中还有刻有纹饰的白灰墙皮、灰陶材质的板瓦等建筑材料,让人们对陶寺宫殿区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在探讨陶寺文明的地位时,专家们认为其广泛吸收了多种文化元素,如玉器文化等,并提出了文明起源和发展的方案。陶寺遗址具备了文明起源的要素和标志,是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发现之一。
目前,考古人员仍在持续发掘陶寺遗址,以揭示更多关于文明的秘密。当地也正在推进一系列项目,以更好地挖掘、阐释和传播陶寺遗址所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
陶寺遗址不仅是一座博物馆,更是文明的活态历史课堂。它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文明的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