涩组词和拼音


在6月11-12日那个周末,北京遭受了罕见的暴雨、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侵袭,特别是在11个区域里出现了冰雹。

“雹”是一种自然现象,尤其在夏季伴随着暴雨出现;

“雹”其实是雨冰,即从天上降下的冰粒。它不同于其他表达如“霰、雪”,但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雹、霰、雪的区别

01 雹

主要发生在夏季。它的形成过程形声会意字,雨包为雹,从雨,包声。它的形象描述是:从天空降下的冰粒,形似冰花。

当雨从上而下降落时,在遇冷凝结的过程中形成“包”的形状,即为“雹”。常随暴雨一起降落,称为“冰雹”、“雹子”、“雹灾”。

古人对“雹”的形成也有解释,如汉·刘向《淮南万毕术》中记载:“盛阳雨水,温暖而汤热,阴气胁之不相入,则转而为雹。” 强调了夏日与天空之间的制冰原理。

02 霰

则与“雹”相对,它发生在冬春季雪天。其形状为未成花的雪粒,下雪前或下雪时降落的白色小冰粒。

形声会意字“霰”的描述是:雨散为霰,从雨从散,包声。当雨点遇冷空气凝成的小冰珠散开时,便形成“霰”。常呈球形或圆锥形,多降于下雪之前。

03 雪

则是另一种天气现象。它是天空中的水汽经凝华而来,呈固态冰晶花状。当气温降低到一定程度时,雨水就会凝结成冰晶或雪花。

当这种冰晶雪花飘落时,往往有六角形的形态。与“雹”和“霰”相比,“雪”的形态更为复杂多样。

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① 雹与霰的区别

雹出现在夏季,冰珠大而坚硬。与冬春季出现的霰有所不同,它的落地点触地后会反弹。李时珍在《本草》中解释为“雹是天地阴阳之气相搏而成”。而古人也有“阴包阳为雹”等解释。

② 霰与米雪的区别

虽然“霰”又称“雪丸”或“软雹”,但与米雪相比还是有所区别。它落在硬地后会有反弹的现象。而米雪则是小冰粒球状,不会在硬地上反弹。

③ 米雪的古语俗称

在古代,“米雪”也被称为“霰”,俗称中还称其为涩雪或湿雪。古人认为米雪是未完全成花的雪粒。

关联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