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跑的很快的成语


天宝年间,于公元755年的某个时刻,临潼华清池旁,唐玄宗获悉了安禄山在范阳发动叛乱的讯息,这一消息穿越了千山万水,历经了漫长的时空传递。这传递的速度,即便以古时的尺度来衡量,亦显得快速非凡,每一步传递都如同与时间赛跑。

回溯历史长河,在古人的世界里,虽无飞机、火车与现代快递公司的便捷,但信息的传递与物资的流通却同样至关重要。应运而生的“驿传”或“邮驿”体系,在古代邮政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其中的“八百里加急”,更是这一体系中的翘楚,象征着古代通讯的极限速度。

驿传制度的历史可追溯至殷商时期,经过秦汉的发展,至隋唐时期达到了巅峰。全国范围内建立的无数驿站,就如同现代快递网络的节点,随时准备接收、传递和分发文书与物资。每个驿站都配备了不辞辛劳、日夜兼程的驿夫与驿马。

讲及“八百里加急”,人们或许会联想到千里马的形象。然在古时,千里马虽为珍稀之宝,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的传说虽广为流传,但“八百里加急”的达成并非单靠一匹或几匹千里马便能实现。它是驿夫与驿站间默契协作、完善驿路系统的成果展现。

驿夫们在每个驿站换乘休整好的驿马,以最快的速度继续前行。对驿传制度的管理严格,任何延误或问题都会受到严厉惩罚。这种严格的管理确保了驿传制度的高效运行。

那么,“八百里加急”的速度究竟如何呢?虽非固定数值,但却是根据情况调整的。在隋唐时期,若情况紧急,驿夫日行五百里甚至更多也非罕见。而“八百里加急”则是在极端紧急情况下,驿夫们拼尽全力、即便是耗尽马力也要完成的任务。

除了文书传递,“驿传”还承担着运输生鲜货物与海外商品的重任。唐朝的荔枝、宋朝的鲥鱼等珍贵食材的快速,皆依赖于其高效运作。这背后的付出与努力也反映了古人的智慧与勤劳。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近代邮政业的兴起,“驿传”逐渐走向了衰落。到了清末民初时期,这一延续了数千年的制度终因时代的变迁而走向终结。尽管如此,“八百里加急”这一词语仍流传至今,成为人们对古代通讯速度的向往与敬仰。

如今回望历史长河中的这一环节,“驿传”与“八百里加急”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它们诉说着古人在信息传递与物资运输方面所付出的努力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