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和联想的区别


在品味古诗词的深邃之处时,掌握诗歌中联想与想象的手法,往往能洞悉诗人含蓄委婉、隐晦表达的情感内核。在此之前,我们先来细辨一下联想与想象这两个文学创作的利器。

“联想”是由某个事物触发,联想到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而“想象”则是凭借记忆,在现有事物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过程。(《现代汉语词典》定义)值得注意的是,联想与想象并非孤立存在,联想可成为想象的基础,而想象则可在联想的基底上再添创新。

接下来,我们通过具体的诗歌来解析其运用。

问题一:请从诗中挑选出运用了想象手法的两句,并解析其作用。

解析:以曹操的《观沧海》为例,诗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便体现了诗人在观海后的虚写,通过饱含浪漫色彩的笔触,勾勒出大海吞吐日月、包罗万象的壮阔景象。这不仅刻画了自然的雄浑,更展现了诗人以景抒怀、胸怀天下的豪情。

再观叶芝的现代诗,其中“忽然间 我又看见你的脸”便是诗人的虚写之笔,是联想与想象的结晶,深情地表达了诗人的回忆之情。

类似的手法也出现在汪峰的歌曲中。如《回忆之前忘记之后》中的“想起”,“恍恍惚惚我又看见”,“往日的眷恋”为虚写部分,“明明灭灭星光的夜里”则为实写。通过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歌曲将两人曾经的幽会与现实的感慨交织在一起。

在诗歌中,联想与想象如同翅膀,让诗歌在时空的广阔天地中翱翔。时空转换可以是此时异地、此地异时或异时异地;次元穿越则包括梦与现实、史诗神话以及寓言志怪之间的跨越。

简而言之,这些手法使诗歌的视野更加开阔、情感更加深邃。那么在面对相关考目时,应如何进行赏析呢?

“联想与想象”题目的答题思路

1. 理解诗句的深层含义。

2. 锁定诗句所描写的具体景象。

3. 判断诗句中的虚实部分。

接下来,我们以一首古诗为例,具体分析其运用联想与想象的手法。

问题三:如何理解“还似洞庭春水色”中的“还似”一词,请结合整首诗的内容进行分析。

解析:此处的“还似”运用了联想的手法,将眼前的咸阳雨景与洞庭春水之景巧妙地联系起来。这一词将虚与实相结合,描绘了雨景的空濛与飘渺。整首诗因此而显得虚实相生、意境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