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清水河原版完整歌词
在馥园的小剧场里,一位年轻的清曲演员范文焘身着玄色长衫,手持青竹折扇,其身姿轻盈飘逸。一曲《十八相送》,婉转悠扬,令人陶醉。他身后的扬州杖头木偶,挥舞着彩色水袖,轻歌曼舞间,为观众带来别样的清新感受。
扬州清曲,是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主要在江苏扬州、镇江及上海等地流行。用扬州方言表演的这一曲种有何特色?又是如何传承至今的呢?总台记者深入扬州,探寻扬州清曲的前世今生。
“千家养女先教曲”,这句清代扬州的诗句描绘了扬州清曲的盛行。它起源于元代,流行于明清时期,以不施粉黛、坐唱为主。作为扬剧的基础曲种之一,扬州清曲与一代代艺人的坚守和创新息息相关。
66岁的黄丽丽是扬州清曲的省级传承人,她与这项非遗曲艺结缘已久。她曾经历过清曲差点失传的危机,但如今看到它被列入级非遗名录,并得到恢复招生,她深感欣慰。
范文焘作为90后的代表,他不仅继承了传统,还为清曲注入了新的活力。他改良了长衫设计,加入了现代元素,使舞台更加。他尝试将扬州清曲与苏州评弹、越剧甚至阿卡贝拉等艺术形式进行混搭,以吸引更多年轻人。
在学习扬州清曲的过程中,范文焘和其他年轻传承者面临着诸多挑战。乐队的失传、转腔的难度、缺乏系统的学习教程等问题都考验着他们。他们坚信只有创新才能让这一艺术形式传承下去。
无论是小剧场、景区还是外地演出,范文焘都积极参与。他不仅在短视频平台上扩大影响力,还通过改编传统曲目、加入现代元素等方式吸引更多人关注。他的努力也得到了回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喜爱扬州清曲。
扬州地方相关部门也围绕扬州清曲开展了一系列活动,设立了传承基地,并将部分曲调编入小学音乐教材。这些举措为扬州清曲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盼头。
无论是老一辈的坚守还是年轻一代的创新,扬州清曲都在不断发展和传承中。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历史的见证。我们期待着更多人能够了解和喜爱这一非遗瑰宝。
监制:高岩 刘钦
审稿:柴华
策划:孙鲁晋
记者:朱敏 丁然 景明
摄像:王昭顺 陈念念
音频制作:李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