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的笔顺笔画顺序


探索字中奥秘:以“耳”字笔顺为例

曾在一个公众号上瞥见一篇文章,名为《99%的人会写错笔顺的字》,其中特别提到了“耳”字的笔顺,强调最后一笔要写竖。虽然当时不免有些疑惑,但考虑到截取文章时连带的水印,也就没有深究。这仍旧引起了我对这个字笔顺的好奇。

我个人的习惯是写“横竖竖横横横”,对于上述的笔顺规范,内心确实存有疑虑。于是,我查证了当前的笔顺规范,发现与我的写法竟是一致的。虽然由于繁体简化等因素,现代规范笔顺与书法的传统笔顺有所差异,如“必”、“有”、“门”等字,但“耳”字的笔顺规范仍是我所熟悉的。

从结构上看,“耳”字的大体构造与“目”字相似,其四周笔划均出头。直观感觉上,笔顺应先写外框,最后一横封口。而由竖划来封口的笔顺则相对少见。参考“門”字,其两边的“日”字写法也说明了先写外框再封口的逻辑。

关于为何会有最后一笔写“竖”的说法,我首次见到是源于田蕴章老师的《欧楷解析》。在进一步的探究中,我发现这可能是参考了行、草书中“耳”字的写法。的确,行、草书为了追求连贯与流畅,其笔顺与楷书有时并不完全一致。但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单纯以行、草书的笔顺来断定楷书的笔顺。

有友人提及楷书与其他字体的笔顺关系,认为行、楷笔顺的差异对其他字的影响较小,而对“耳”字则应遵循另一种规则。这种观点的依据在于行书在魏晋时期已成熟,而楷书直到唐朝才成熟。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楷书的成熟时间较晚,其笔顺的形成却可能更早。例如钟繇时代的楷书虽未完全成熟,但其笔顺已初步确立。

从文字演变的视角来看,“耳”字的笔顺不应仅限于篆书或隶书的笔顺。隶书已非常接近于楷书,而篆书的笔顺与楷书存在较大差异。探究其他书法家在楷书中书写“耳”字的情况也十分重要。我观察到张猛龙、柳公权、苏轼等大家的写法中,“耳”字的横与竖的交接处理均有所不同,但并没有明显的规律表明哪种写法更为正统。

当面对是否因作提和作横时笔顺不同而产生疑问时,我认为这更多是书法中对笔划的灵活运用。同一个字出现不同的笔顺处理,这在我看来并不合理。尤其是在“耳”作为偏旁时,即使是在《欧楷解析》中,其笔顺也有所变化,这进一步说明了笔顺并非一成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