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轨是天空的道路
别再高喊“国漫已崛起”。
文|颖宝
“你最爱哪一部国产漫画?”
知乎上,有人抛出这个问题,炸出一堆国漫粉。
他们七嘴八舌,讲起了独属青少年的国漫故事。如《偷星九月天》的结束,九月到底喜欢十月,还是琉星?《天行轶事》的剧情反转等。
漫画家本杰明的油彩画风,为传统漫画注入新的活力。而在我们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那一部部面向15-24岁青少年、借鉴日漫创作模式的青春漫画。
国漫粉通过漫画家的笔尖,感知和想象这个世界。古镇、夏天、深秋……都藏有小精灵。
当我们翻开漫画,就仿佛暂时回到18岁。漫画看多了,我们也会怀疑:难道全人类都拥有神力?
除了沉浸在虚拟世界中,国漫粉们还会把虚拟世界背后的漫画家视作奋斗的目标。想成为可以让他安心离开,然后大踏步赶上他的存在。
念初中时,我也曾被夏达笔下的夏天打动。在她描绘的夏天里,湖面被阳光笼罩着、清晨的雨淅淅沥沥地下着、风中传来老爷爷摇摆芭蕉扇的声音。这一幕幕远离世间纷扰、触及人心柔软的画面,令我向往,也让我立志成为一名讲述故事的漫画家。
虽然长大后的我们都没有“信守承诺”,但这一段经历,让寡淡的读书时光增添了甜味;夏达和其他国漫家,启蒙了我们的美学鉴赏力。
国漫了我们,在阴霾中想象阳光。
国漫有过两段闪闪发光的时期。一段是在上世纪90年代,通过创办《卡通》《北京卡通》《漫画大王》等杂志来扶持儿童动画出版产业。而1996年《漫画大王》的创刊,更是承载了90后的青春回忆。另一段是在2002至2012年间,以国漫杂志《漫友》正式创刊为标志,国漫在本土曾一度比国外漫画受欢迎。
然而随着互联网冲击和资本介入,大量国产杂志停刊。而如今市场上不少国漫作品,却出现内容质量下滑的问题:题材老套、创意不足、人物塑造弱等等。它们甚至无法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与美学启蒙。对于这种现象,不禁让人感到担忧和疑惑:这些作品到底还能为我们带来什么?它们又是如何迎合市场和资本的呢?
其实,资本与内容并不矛盾。如吉卜力工作室早前接了一个便利店的广告,虽然短片中并没有刻意介绍便利店的特点但通过纯手绘的方式让观众感受到了生活的气息并记住了每一幕画面。这就是信任的力量使得资本与内容实现了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