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经存在的邂逅
细读《在布施善行中领略人性的美好》一文,令人心生感慨。公园里那位朴实无华的老妇人,虽然生活并不宽裕,却能自然地贡献500日元至修行者的化缘袋中,这正展现了她的美好、纯净和利他之心。
孟子在阐释“人性本善”的观点时提到,每个人都具备道德的先天种子:恻隐之心(仁慈)、羞恶之心(正义)、辞让之心(谦逊)以及是非之心(理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与生俱来的良知。
在《心灵成长》一书中,深入探讨了内在修炼的章节,其中论述了利他行为如何促进资源的相互交换。善良不仅给个体带来巨大的益处,同时在进行利他行为时,身体会释放出大量激素,使人们感到更加幸福与平静。
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一个人在获得所求之物或实现希望之目标,且这些符合社会道德标准时,才会真正体验到幸福与快乐。这揭示了人类情感与社会道德之间的紧密联系。
若利他行为并非源于对他人的同情与关心,亦非对自己幸运的感恩与分享,更非源于内心深处的恻隐之心,而是为了公众的赞誉或以重金购买名誉来自我炫耀,那么这样的行为与道德精神、爱心、善意无关。这实际上是对慈善的误解,背后隐藏的是算计、权衡与谋利。
接下来让我们回顾一则温馨的小故事:
在一个多世纪前的某个英国乡村午后,一位朴素的农民正在辛勤耕耘。突然间,他听到远方传来的呼救声。原来是一位少年不慎落水。他毫不犹豫地跳入水中救人,最终孩子得救了。事后得知,这位获救的少年竟是一位贵族公子。
数日后,贵族亲自带着礼物登门感谢农民的救命之恩。但农民拒绝了这份厚礼,他认为自己当时的行为出于良心和正义,并不因对方身份而改变。贵族被农民的高尚品德所感动,决定资助其子到伦敦接受高等教育。多年后,这位农民的子女在学术和职业上取得了显著成就。
让人感到难以置信的是,那名曾经的落水少年即后来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患病时,竟因青霉素而得以治愈。这正是由那位农民的利他行为所引发的奇妙轮回。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利他行为不仅是高尚的行为,更是最高境界的利己。人生充满着不可思议的奇迹和循环往复的命运。当我们以“利他之心”扬帆起航时,日后便能在无形中享受“他力之风”的恩惠。
附注:以下是手稿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