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草年年绿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首诗的旋律,仿佛是大自然的呼吸,回荡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这首诗出自白居易的五言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它几乎是每个人小时候都能背诵的古诗,但当我们被问及全诗内容时,却往往只能回忆起前半部分。因为在小学课本中,我们只学习了这首诗的前半段。后半段的内容是:“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为了方便儿童学习,大人们对这首诗进行了简化,甚至将诗名改为了《草》。白居易创作此诗时,约在唐德宗贞元二年(786)或三年(787)间,当时他少年时期,正准备应试。此时的白居易大约十五六岁。
据说,白居易在完成此诗后不久就赴京参加科考。他拜谒著作佐郎顾况,希望得到他的赞誉和推荐。顾况起初对白居易的诗作并未看好,但在读到《赋得古原草送别》后被深深震撼了。他的赞叹不仅让白居易的名声迅速传播开来,也进一步坚定了白居易在文学道路上的信心。
我们学到的这“半拉子诗篇”,虽然只是全诗的一部分,但已经足够让我们受益终身。它让我们感受到野草旺盛的生命力和顽强不屈的战斗精神。无论是在春风中泛青的江南,还是在秋冬时节枯黄但依然保持生命力的北方野草,都展现出了生命的坚韧和顽强。
野火虽然可怕,但它烧不尽的是野草的生命力。即使野草被烧成灰烬,它的尸骨之粉也会成为肥沃的土壤,为次年的野草提供养分。这种看似惨烈的毁灭,实际上是野草再生的前奏,甚至可以说是成长的助力。这种轰轰烈烈的燃烧与活泼泼的新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文学中,草是一种常见的象征元素。它代表着绵绵不尽的离情别意。白居易的这首诗也不例外。从古诗经典《诗经》到现代文学作品,《何草不黄》、《饮马长城窟行》等作品中都有对草的描写和离别之情的表达。草铺满大地,无边无际的景象常常成为诗人表达思乡、思亲、惜别之情的载体。
白居易的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通篇都在写草。从春草的繁茂到野火的烧毁,再到远方的春草侵入古道、连着荒城,最后归结到离愁别绪上。整首诗写得有情有景、意境交融、壮阔深远。这也正是它能够引起文人名宿共鸣的原因所在。
白居易的才情天分固然重要,但他的成功更离不开勤学苦练和从历代诗人那里汲取的营养。他自幼勤奋学习、废寝忘食、勤于写作。他的努力和付出就像满目春草一样茂盛而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