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凉山彝族为什么穷


城市印记

恶劣的交通环境、单一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及短视的治理观念,正不断扩大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这样的状况并非只存在于凉山一地。

凉山,我的故土,每当我读到彝族孩子的文字时,内心总会涌起难以抑制的感动,勾起对遥远家乡的回忆。那些闭塞的墙壁、病痛的无助、深山的隔阂……我深感同身受。

在凉山州,苦依五木的遭遇只是众多困境中的一例。

凉山州作为最大的彝族聚居地,其六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超过两百万的彝族。地处川滇黔交界,地势险峻,高山和深谷阻碍了凉山与外界的联系。这里得以保存原始文化和景观,成为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当其他地方的彝族逐渐步入社会时,凉山州仍停留在社会,保留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和传统的生活方式。

凉山地区因川西南横断山系的阻隔,交通不便问题尤为突出。峻岭、纵横的河谷使得交通成本高昂。上世纪90年代,从州府西昌到省会成都需乘坐漫长的绿皮火车,直到2012年西昌至成都的高速公路才得以开通。尽管交通状况有所改善,但主要集中在以州府西昌为中心的网络内,县城与县城之间、县城与乡镇之间的交通状况仍不容乐观。对于居住在深山的人们来说,求医、上学、社交和物资交换仍依赖于崎岖的山路和泥泞的步伐。

凉山州的经济发展同样采取单核模式。优质的、资金和资源主要投向了西昌市。这样的倾斜使西昌在2014年成为了四川省县域经济的佼佼者之一。全州资源的集中投入导致西昌人口增长迅速、房价飙升,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2014年西昌的GDP远超其他县市,而这一差距在全州范围内却呈现出极度的不平衡。

值得注意的是,凉山州下辖的1市16县中,有13个被列为级贫困县。这种区域发展的不均衡性在苦依五木成长的美姑县得以体现。

当地的发展理念可能使贫困地区失去后发优势,陷入更深的贫困之中。西昌市位于安宁河谷,拥有四季如春的气候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宝贵资产。过去曾不顾民众反对引入重工业导致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发展。

无论是何种地方,选择发展道路时都需要权衡短期利益与长远可持续性。这种失衡的状态不仅仅出现在凉山地区。这不仅仅是对孩子、更是对未来的呼唤:一个更为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亟需我们的努力和智慧。

——节选自某咨询机构合伙人唐黎明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