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页怎么制作
陈三立(1853年至1937年),乃江西义宁(现今修水)人氏,以其诗文之名享誉海内外。因乡谊之故,龙榆生倍受陈三立之厚爱。
自1924年至1928年盛夏,龙榆生在厦门集美学校执教,与鲁迅、沈兼士等学术界巨匠相识于厦大。他与罗莘田、郝昺衡的交往甚为密切。之后,经过陈石遗的引荐,龙榆生于1928年获上海暨南大学聘任,出任中文系讲师。
至沪后,龙榆生结识了众多文化名流,与陈三立、朱彊邨的交往尤为密切。陈三立对龙榆生的诗作给予了悉心指导,其赞誉之辞屡见于文字之间。陈三立的鼓励使得龙榆生在诗词创作与研究上越发深入,最终成为20世纪诗词界的杰出人物。
陈三立赠予龙榆生的自书诗册,共计11页,书写于1929至1930年间。此诗册初页右下有三方印章,显现出其独特的收藏方式。诗册风格沉稳,体式雄健,融合了苏东坡、颜鲁公与六朝碑版之韵味。字里行间透露出浑厚清朗的气息,展现出书法的艺术魅力。
龙榆生与陈三立等文化名人的交往历经十年之久。虽然朱彊邨为龙榆生的授业老师,但师生之情未能持久,远不及与陈三立亲炙之日久长。除了诗册之外,陈三立还为龙榆生的《受砚庐图》题记。
关于“彊邨授砚”的掌故,夏敬观于1931年创作了《上彊邨授砚图》,成为朱彊邨生前见到的唯一一幅相关图绘。朱彊邨临终前将校词双砚及遗稿交给龙榆生,完成了师生间的学术传承。此事件在民国学界影响深远,后有吴湖帆、徐悲鸿等名家陆续以“彊邨授砚”为题创作图绘。
陈三立为《受砚庐图》所写的题记中提到龙榆生继承了彊邨的词学,并期望他未来能有更大的成就。而龙榆生也确实不负众望,不仅整理刊刻了《彊邨遗书》,还致力于词学研究和普及,创办了相关刊物,其词学研究在继承彊邨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成为20世纪词学大家之一。
对于龙榆生而言,追随陈三立、朱彊邨等文化名人的是他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他侧闻长者之遗风,笃学不倦,从散原老人留赠的《匡山诗册》及《受砚庐图题记》中获益良多,将其作为毕生珍藏。
如今,《匡山诗册》及《受砚庐图题记》成为解读陈三立晚年书风的重要文本,不仅为我们提供了龙榆生与散原老人的交游信息,更是了解清末民国人文思想的第一手史料,传之后世,显得尤为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