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高考成绩的公布,如约而至地拉开了各大名校竞争的序幕。

以北京地区为例,2020年北京高考700分以上的分布情况中,虽然附中排名靠前,但北京四中在平均分上独占鳌头,实验学校和八中紧随其后。这背后,是北京四中独特的素质教育理念的体现。

四中,这所学校特别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每天坚持为学生安排一节体育课,即使是高三学子也不例外。这种坚持,正是四中校长铭所倡导的教育理念的生动实践:“今天的教育应将‘培养未来的社会公民’作为重要价值选择。公民应具备独立的人格、思想及判断力,以及社会的责任感。教育的目标即是激活学生的生命,唤醒他们的自觉意识,引导他们成为有担当的人。”

学习本应是学生自主的探索之旅,但有时却变成了单向的知识灌输。教师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角色似乎有些本末倒置。教师一方往往倾力传授知识,而学生则选择性吸收。除了学生自身的问题,课程内容无法吸引学生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深入浅出”,逐步引导学生思考。这正是北京四中的教学箴言——“严谨治学”所强调的。历届校长常以此勉励教师,强学应如学者治学般严谨。

北京四中的语文教师们,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分享自己的教学心得。新出版的《北京四中语文课》丛书,收录了刚、黄春等名师的讲稿,内容涵盖了《论语》、《老子》等中外经典作品中的精彩片段。

刚老师,身为北京四中高级教师和西城区语文学科带头人,他的讲稿生动有趣,通过实例将东西方文学进行比较,使学生能够见微知著,学会发散性思考。他对“之手”的讲解,从古诗中的描写联想到金庸小说中的描绘,再延伸到奥地利作家的工笔细描,让学生感受到文学的魅力。

黄春老师则更强调语文课的生命对话。他认为,语文课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师生生命的交流与碰撞。这套《北京四中语文课》不仅为教师提供了专业的教学参考,还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书中内容均来自课堂内的经典文章,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思考。这套书还附有音频版讲解,满足不同阅读习惯的需求。

《北京四中语文课》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是北京四中教学理念的载体,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桥梁。希望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中获得启发,与学生在对话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