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销售好做吗


大家好,我依然在此。

偶然间翻开应用,我注意到大部分向我打招呼的职位多为客服、销售和审核岗位。除此之外,则是一些主播类的工作机会。寻求与自身职业规划更为匹配的岗位,投出的简历似乎如石沉大海,要么显示已读却没有回音,要么直接被告知不符合要求。

虽然常言“金九银十”是求职的黄金时期,但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寻找一份理想的工作依然如登天般困难。不久前,我的一位朋友去面试行政文员的职位,底薪虽为3500元,但面试当天一同等待的求职者却有十几人。

在这个裁员、降薪的大环境下,想要在成都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更是难上加难。面对外界的质疑声——认为工作难找是因为个人要求过高或能力不足,我深感困惑。

无论是在网络上还是身边人的议论中,许多优秀的求职者——甚至来自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同样面临找不到工作的困境。若真的能力不足,这些人或许不会盲目投递简历。每位认真寻找工作的求职者都会仔细斟酌要求。

当我们在网站上看到的工作描述似乎与我们能够胜任的技能相匹配时,为何经过面试后常常得不到回应?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并不清晰。

是否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面试时仿佛需要展示出全能的本领,给人一种技能越全面,被录用的可能性越高的印象。但入职后却发现岗位的实际工作内容与预期有所出入,更多的是重复性的日常工作。

这让我想起了网络上流传的一句话:面试时像是造飞机般的期待,入职后却像拧螺丝般平凡。这种反差令人不禁思考背后的原因。

对于那些相对更好的职位,成千上万的求职者同时竞争。如今的年轻人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境地:既无法完全放松自己,又无法全力以赴去竞争。找工作仿佛成了一场艰难的角逐。

尽管每天都有大量的信息在网站上发布,但其真实性却不得而知。无论在成都还是其他城市,似乎大多数都集中在销售、客服和主播等基础岗位上。

难怪有网友戏言:在成都,即使是孙悟空来了,也需要拨打数百个电话才能找到满意的工作机会。这句话恰如其分地描述了当前就业市场中的电销岗位需求量之大。

我身边的一些00后毕业生选择考公或考研作为暂时的避风港。即使成功上岸,他们仍需面对就业的压力。对于那些目前仍有工作、社保和稳定收入的人来说,珍惜现有的工作并保持稳定应是首要考虑的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