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知纪伯伦
伊宏 /文
《先知》——纪伯伦诗歌创作巅峰的瑰宝,语言之美令人赞叹,而思想之深刻则令人回味无穷。随时间流逝,或许现代年轻人的审美与价值观与传统有所差异,这并不代表对纪伯伦作品的欣赏减少,反而可能象征着一种文化的进步。
此部散文诗集之于纪伯伦,如同《吉檀迦利》之于泰戈尔,拥有无法替代的特殊地位。正是这部作品赋予了纪伯伦世界性的声誉,使其成为20世纪东方乃至全球杰出的诗人之一。
1920年,纪伯伦曾向友人倾诉创作《先知》时的激情,他说:“此书充满我的生命,梦中是它,醒时亦是它。”1921年春,尽管身体疲惫,纪伯伦仍不愿放下《先知》的稿子,带着它前往波士顿治疗。
他眼中的“先知”,不仅仅是创作的产物,更是他精神的体现。这个东方哲人形象,充满智慧与挚爱,被纪伯伦以先知的美称“艾勒—穆斯塔法”所命名。他虽在西方阿法利斯城滞留十二载,但心中所向往的是回归自己的东方故土。
在《先知》中,纪伯伦以深邃的笔触探讨了人类精神与物质生活的诸多领域。他回答了关于爱与憎、生与死等二十六个问题,这些问题几乎覆盖了人类生活的全部领域。通过这个“先知”的形象,纪伯伦全面阐述了自己的人生哲学和社会理想。
纪伯伦认为人的发展关键在于发掘内在的“神性”、“人性”和“不性”。这三种特性代表着人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他倡导人们追求“神性”,摆脱“不性”,以实现生命的扩大与完美。他通过“先知”之口呼唤人们追寻“真我”,让人们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并非局限于与物质。
纪伯伦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独特见解。他提出许多与传统观念相悖的观点,这些观点在今日依然值得人们深入思考。如他在方面指出,日常生活即是殿宇,真正的上帝认识不在外求。在两代人的关系上,他强调父母不应强加思想于子女,而应让他们自由成长。
《先知》的笔触既深刻又温馨,其格调高雅、意境深邃。它不仅给予人们深思的机会,还以优美的文字陶冶人的情操。正因为如此,《先知》的问世在西方引起了轰动,被誉为“东方赠予西方的最美好的礼物”。冰心先生对其赞誉有加,称其“满东方气息的超妙哲理和流利的文词”。著名文学评论家努埃曼更将其比作“长青树”,认为其“深深扎根于人类生活的土壤里”。
《先知》是纪伯伦的杰作,也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