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又称
《吕氏春秋》资料图片
司马迁在《史记》的《吕不韦列传》中记载,吕不韦命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总计二十余万言。此举旨在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并命名为《吕氏春秋》。此书在太史公的自序中被提及,称不韦迁蜀后,世人传诵的即是《吕览》。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指出,《吕览》即《吕氏春秋》也,许多学者亦持此说。
一、《吕氏春秋》与《吕览》的区别
《吕氏春秋》与《吕览》被视为两部著作。前人已经指出,《吕氏春秋》的“十二纪”自成一体,而《吕览》的“八览”、“六论”则有别于“十二纪”。这一点从序言的位置及内容可以明显看出。现存的《序意》篇是残篇,但其位置在“十二纪”之末,足以为证“十二纪”作为一部著作的完结,“八览”以下则是另一部著作。
从内容结构上看,司马迁在《十二诸侯年表》和《吕不韦列传》中均以“八览”、“六论”、“十二纪”的顺序排列,且以“十二纪”后置,这表明书名《吕氏春秋》特指“十二纪”。而从著作的指导思想看,二者亦有所不同,《吕氏春秋》以阴阳家思想为主,而《吕览》则思想倾向各异,更接近于杂家定义。
二、《吕氏春秋》的编纂与流传
关于《吕氏春秋》的编纂,据记载,其“十二纪”部分在秦庄襄王灭周后的八年,即庚申年完成。而《吕览》的编著则是在此后约四年的时间里完成的。公元前237年,吕不韦因稍侵秦政,恐遭诛杀,饮鸩自尽,此时《吕览》已经开始传世。
有学者认为,《礼记·月令》可能是借鉴了《吕氏春秋》的“十二纪”内容。郑玄曾言:“本《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之首章也,以《礼》家好事抄合之。”这表明《礼记·月令》可能是在某一时点被有识之士抄录并收入到《礼记》中。
综上,吕不韦与其门客组成了吕氏学派,他们的著作包括“十二纪”、“八览”和“六论”,依据汉代整理著作的惯例,这些可以被组合在一起。《吕氏春秋》与《吕览》在内容、结构、思想等方面均有所区别,应当分别对待。
无论是《吕氏春秋》还是《吕览》,它们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为后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宝贵的思想财富。我们应当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以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先人的智慧。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这两部著作的异同,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