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丽娟红楼梦
第八回:薛宝钗的性格特质——寡言少语,常被赞誉以深沉内敛。
“守拙”不仅为薛宝钗的人格注脚,也恰如陶渊明在诗篇和生活中所体悟的人生哲学。“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这一行为并非是与世相悖、孤芳自赏,而是深得生活之道的体现。
薛蟠,其内心所向是快乐驱使的本真自我。其真诚之处,独具文化色彩,更近于法国文学中提及的真诚,如《忏悔录》中所阐述的那样。在法国文学的视角里,真诚何解?那便是坦诚面对自我与他人,直面自己的瑕疵及惯常掩饰的个性与行为。
林黛玉与晴雯,所忠于的是自我的“ego”层面。
薛宝钗,她所遵循的是超脱自我的“我”。她的真诚带有英国式的特质,并不苛求直面个体的低劣或羞耻。英国人眼中的真诚,要求个体在交流中不欺不瞒,专注于手头工作,即为真诚之体现。英国式的真诚不同于法国式的自我认知与坦露,“英国式的真诚”要求在行为上,即“角色”(角色)与自我保持一致。
在描绘黛玉时,常详尽地展示其内心世界。而对于薛宝钗的描绘,多着眼于外在表现,其内在情感常被忽略。
全书前八十回中,薛宝钗的哭泣仅因一次冤枉,而她最纯真的反应是扑蝶时的天真。其唯一的嫉妒之情则是在宝琴出现之时,对自身产生了不自信。
从叙事学角度看,曹雪芹在描绘薛宝钗时, 运用了“外部聚焦”的叙述技巧。我们所见均为其展现于众人眼前的形象。
面对他人,我们常有的本能反应是——“面具下的疑虑”。
在《小说面面观》中,我们为何偏爱小说胜过散文和诗?不仅因小说的情节引人入胜、满足好奇心,更因心理学的原则。小说中的人物对读者敞开心扉,使我们在阅读时能暂时放下现实生活中的心理防备。
小说中的人物有助于消弭人际之间的迷雾,让我们卸下心防,深入体验人与人之间毫无猜忌的互动经验,这满足了我们的心理需求。
曹雪芹采用“外聚焦”的叙事视角,如实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我们仅知宝钗的言行,对其内心世界却知之甚少。, 这使得我们容易将现实生活中的不信任投她身上。
这样的评判对她而言并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