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此言出于《孟子·离娄章句下》,意在表达君子的品行与家风经过数代传承后,其影响力逐渐减弱,亦指先祖积攒的财富与家业在数代后可能消耗殆尽。

为了更易理解,人们创造了一个近义词:富不过三代。

许多人仅知其字面意思,而不知其深层次的原因。为何会出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现象呢?按常理,似乎君子的后代应继续维持其高尚品质,但事实却往往相反,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因为资源的分配是有限的,这是权力更迭的必然结果。在任何社会形态中,向上流动是少数人的偶然,而向动则成为了一种常态。

在古代社会结构中,即使一个人出身皇族,若非嫡子出身,其地位便会逐渐降低,从至高无上的皇族降至平民。这种从最高阶层跌至最低阶层的现象,往往只需五代的时间。

由于庶子的数量通常远超嫡子,即使是帝王的后代,多数最终也会沦为平民。这种降级是必要的,否则若享有财政福利的人过多,将给普通百姓带来沉重的负担,最终可能导致的崩溃。

这遵循着自然法则,无人能够改变。尽管有人尝试改变这一规律,如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他对子孙的优待导致皇族人数急剧膨胀,以至于财政无法承担。这最终导致了明朝的衰败,在明朝时,朱氏子孙成为各方争夺的目标。

一个大家族的衰败,往往不是因为出现了几个败家子,而是因为家族繁衍过快,可分配的资源不足以支撑家族的持续发展。再以一个简单的现实例子来说明这一点:某位想要为他的子女安排工作,但更好的职位往往已被更高级别的的子女占据。随着代际传承,能够为子孙安排工作的权力逐渐减弱,直至无法再行安排。

这也再次验证了前述观点:向上流动是偶然的,向动才是常态。这也正是“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本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