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cess教程
纵观过去十年,北京大学的学者们及其他众多高等学府因知网续订费用不断上涨而曾暂时停用,但最终大多都恢复了订阅。这其中的变化,如同同方知网2005年至2021年的毛利率所显示的那样,在不断波动中前进。知网引发的中,也有例外如演员翟天临事件,其背后反映了知网巨大的影响力和市场份额。
数据库权力的增长:学术资源数字化的必然产物?
让我们回顾一下电视剧《围城》的剧照,感受一下学术资源的深度。朱剑在《清华大学学报》的文章中提及,由于学术期刊的结构和布局较为分散,使得聚合性的学术资源平台如知网得以崛起,形成了某种对学术资源的垄断。这导致学术资源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形成了一种闭环,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争议。
知网是目前国内几乎唯一能提供全方位学术数据库的机构,它在市场中占据了极为优势的地位。即便研究者对知网存在的问题有所不满,却也难以避开它进行学术研究。这种局面在全球范围内并非个例,比如国际学术期刊出版商巨头爱思唯尔就曾在及其他地区引发过类似的争议。
学术数据库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学术资源数字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在历史上,学术知识的传播曾随着印刷业的兴起而发生变革,如今则面临数字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在这场知识开放获取的运动中,Sci-Hub等网站的出现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绕过付费墙的途径。
Sci-Hub通过允许教育机构代理访问来绕过高昂的订阅费用,已经成为各国学术圈内广为人知的文献搜索工具。它也面临着来自出版商的诉讼压力。与此开放知识获取运动的意义不仅在于促进学术公平,更在于推动全球范围内的科学发展。
以非洲为例,许多学术机构在购买数据库和学术资源方面承受着巨大的财务压力,这直接影响到科学的发展。开放知识获取运动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支持。
在背景下,电子文献获取的壁垒需要减少,付费墙的取消现象也在增多。联合国教科文更是呼吁开放知识获取,以加强有关COVID-19信息的流通。这也意味着,未来的学术资源传播模式可能需要更多的创新和变革。
学术考评机制与未来:开放知识的深层次挑战
各类知识开放获取的实践正在迅速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比如东南亚的许多开放期刊使用的当地语言,这使得它们难以融入国际学术共同体。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开放知识获取运动需要更深的学术文化变革。
除了引用数量外,如何评价学术文章的质量?这不仅是学者们的困惑,也是开放知识获取运动需要解决的问题。在Michael Khor和Alana M. Soehartono看来,知识的转化和实际应用比单纯的引用更为重要。他们认为应该更加关注知识在工业、商业、社区服务中的实际应用。
现行的学术考评依然存在,且对科学家的晋升有着重要影响。要推动开放获取的期刊和网站竞争,不仅需要知识开放运动的推动,更需要深层的学术文化改变。
参考链接(略)
校对: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