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5土楼
在古代,无论都城或县府之所在,筑起坚固的城墙以御外敌是常见之事。城墙环绕都邑四周,以保障的生命财产安全。一般而言,城墙分为内外两层,内层的称为城,外层的则称做郭。这在《管子·度地》一书中也有记载:“城外筑郭,城内修城”。
交河和其他都邑一样,过去曾建有城墙和护城河。虽然现今无法窥见明朝以后交河城池的样貌,但通过保存的史料,我们仍能略知一二其昔日的风貌。据《畿辅通志》所述,交河城的城墙高约一丈五尺,宽二丈,而城外的护城河深一丈二尺,宽三丈。
在交河县治所迁移至交河城后,明洪武十五年,知县周以仁开始兴建土城。该城四周共六里长,相当于现今的四华里。城墙历经风雨侵蚀,但在正德丙子年和嘉靖二十九年,知县李天叙和崔先后进行了修缮和增建。他们不仅加固了城墙,还修建了四个城门,并在城上筑起了土楼和垛口。
随着时光的流逝,到了隆庆三年,知县庞沱将土城改建为砖墙,并增设了更多的垛口。万历三年,知县张文显又在城东南了角楼,并将县衙门外的铁钟悬挂在东南角城楼上。从明洪武十五年到万历三年的一百九十三年间,五任知县不断修筑增修城楼,使得城墙由土变砖。
近三百年的风蚀雨侵使得城墙逐渐损坏。到了康熙十年,北门塌陷,知县墙鼎进行了大规模的。此后八十年、一百五十年间,城墙或许也经过了多次修缮。至同治七年捻军入侵时,知县朱绍谷又对城墙进行了大修,使其更加坚固美观。
然而历史的车轮继续前行。1938年,日本侵略者占领交河城后,他们周围村庄的百姓重新修筑了城墙和炮楼。城墙外又挖了护城河,并设立了吊桥和城楼。当时的公路也穿越了城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