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c语料库


在我那纯朴的山西平定乡音中,有一个富有特色的方言口语词,叫做“争些”。这个词,听似轻描淡写,却蕴浓厚的乡土情感和独特的语言韵味。下面,就让我来为您细细解读这个词的含义和用法。

在平定方言中,“争些”常被用来描述一件事情眼看就要发生却最终未发生的情况,或是形容某种事情几乎实现但最终却落空了。它的出现仿佛让我们的耳边响起了儿时的乡音,勾起了无尽的回忆。

例如,当描述雪天路滑时差点摔倒的情景,我们就会说:“下雪天路滑得不行,我骑洋车争些跌倒。”这样的表述方式既生动又形象,仿佛将我们带回到了那个充满乡野气息的年代。

“争些”在平定方言中还常常用来描述过去未能如愿的事情。比如考试差了几分没考上心仪的学校,我们就会说:“我当年争些考住平定师范,就差了几分。”这样的表达方式既简单又明了,充满了生活的真实感。

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争些”这个词的出现可谓颇为有趣。早在南宋时期,“争些”这个词组就已出现,最初并非作为程度副词使用,而是由“争”和“些”构成的动宾短语。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元代,“争些”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表示“差一点”的程度副词。

值得一提的是,“争”字在古代汉语中有着丰富的含义,如争夺、竞争、争论等基本含义外,还有表示“差、欠、不够”的意思。这在今天的一些方言中仍可听到这样的用法。比如形容某人的某些想法差了那么一点就要被点醒时,人们会说:“你还争我两千块钱,都争些被我说中了。”

在元杂剧中,“争些”一词的使用变得尤为频繁。这个原本作为动宾短语使用的词组逐渐凝结成一个程度副词。其用法的转变代表了汉语双音化趋势的加快。

“争些”这个词汇并非永恒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从明代的广泛使用开始逐渐减少。到了清代,“争些”作为程度副词的使用逐渐减少,更多回归了其原始的动宾短语用法。与此其他如“差些”“差点”“险些”等词汇的兴起和普及,也使得“争些”一词逐渐被边缘化。

回首“争些”这个词的演变历程,不禁让人感慨万分。它的出现和消逝都是语言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我们地域文化和乡土情感的珍贵记忆。

平定方言中儿化音的广泛应用,也为“争些”这个词增添了几分俏皮和亲切感。如有人将“争些”读作儿化音“争些儿”,更加凸显了平定方言的独特魅力。

“争些”这个富有地方特色的方言词,虽然在现代汉语中已经逐渐被淘汰,但它却永远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中,成为了家乡的一张独特名片。

那么,“争些”这个词为什么会逐渐衰落呢?或许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语言的演变,一些更为简洁明了的词汇逐渐取代了它。但无论如何,“争些”这个词都将永远是我们家乡的语言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