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象形文字对照表


甲骨者,古代卜筮之器,实为龟甲与兽骨的融合。龟甲称卜甲,多取自龟的腹侧;兽骨则名为卜骨,以牛肩胛骨为主,亦涵盖羊、猪、虎骨乃至人骨。此二者合称甲骨。

百年之前,在河南安阳的小屯村,农民曾挖掘出这些甲骨,称之为“龙骨”,并误以为其有治疗创伤的效。

时光荏苒至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王懿荣身患疟疾,服用了含有“龙骨”的材。他发现这些龙骨上刻有规律之符号,似为古代文字。于是,他开始大量收购“龙骨”,并深入研究。凭借深厚的金石学识,王懿荣辨识出这些符号乃刻于龟甲与兽骨之上,裂纹乃高温灼烧所致。

王懿荣细心揣摩,从刻痕中逐渐辨认出如“雨、日、月、山、水”等象形文字,并在龟板上发现商代国王名号,坚定地认为此乃篆籀之前的上古文字。故此,最早的甲骨文被发现。

追溯其源,早在距今8600-7800年的舞阳贾湖遗址中,已有甲骨之迹,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起源契刻符号。

甲骨文乃古老文字之一,又称为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作为汉字的早期形态,它被视为现存王朝时期最古老且成熟的文字体系。最早出土于河南安阳的殷墟。

甲骨文所记录的内容多与商王的占卜相关。无论是祭祀上帝祖先、预测天气、农作物收成,还是征战出猎的吉凶、妻子的分娩以及未来祸福等,均需通过占卜来决定。

商卜时,于甲骨背面钻凿凹穴并烧灼之,使正面形成裂纹——即“兆”。依兆纹以断吉凶。占卜完毕后,将时间、人物、问题、吉凶及应验结果刻于甲骨之上,即成甲骨卜辞。

在甲骨上也偶尔记载了一些与祭祀无关的事项。无论为卜辞还是记事刻辞,皆统称为甲骨文。

甲骨文之字形结构对称且稳定,备有书法三要素:用笔、结字及章法。从字体数量及结构观之,甲骨文已成体系完备之文字。

此乃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遗产,拥有约3600年的历史。

甲骨文充分体现了古代较为完整的文体风格。其发现不仅将汉字历史追溯至四千多年前的商代,也展现了文明的源远流长。

2017年11月24日,甲骨文成功列合国教科文的《世界记忆名录》。

附:全甲骨文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