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地为牢打一动物
许晖所著(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
时代变迁,风土人情各异。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风俗习惯,有的得以保留,有的则已消失,还有一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假如如今偶遇友人,对方问道:“无他事乎?”我们可能会感到困惑。这里的“无他”或写作“无它”,在现代汉语中意味着“没有别的”。在古代汉语里,如《说文解字》所述,常常将“它”视为“蛇”的本字。从甲骨文中可见蛇的形态。古代时,“无它”即表示“无蛇”,问好时心怀敬畏,期望不要遭遇恶蛇,这类似于后来所使用的“别来无恙”的寒暄方式。
原来,“千金”一词最初是用来比喻男孩子的;“在下”竟然指的是古代男子所穿的裹脚布;而“愁眉”则是女子美丽的眉妆的描述;“秀眉”则是用来形容老年男性的长眉。至于“屋漏”,并非指屋子漏水,而是指屋子的西北角,这为杜甫诗句“床头屋漏无干处”赋予了全新的解释。现今人们常说的“跳槽”原是用于描述女与恩客之间的关系,有时工作更替也以此为喻。
这种小考据向来为文人所喜爱,如同注解经典、撰写志怪小说、随笔或随话等,均可归入此类。我珍藏着一套书局出版的“问吧”系列,该系列共16本,探讨了诸如“露马脚”、“公主”等词汇的来源。这些书中有些内容与本书相似,也有些存在差异。例如,许晖提到“楷模”这两棵树是真实存在的,而《问吧5》则记载“模树”可能是古人虚构出来歌颂周公的。这些逸闻有些像段子,古人的记载可信可疑,但它们无疑是极好的谈资。
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其插画。每篇文章都配有一幅插图,大图甚至跨页,印刷清晰美观。这些插画多采自古代的印刷品或绘画作品,给人带来极大的观赏愉悦。令人惊喜的是,日本浮世绘画家如喜多川歌麿、歌川国芳、葛饰北斋等的多幅画作也被收录其中。他们的画作中呈现了钟馗燕青、闺阁女儿、胜日寻芳、骊歌送别等场景,仿佛穿越海洋的纽带将古今艺术连接在一起。
每个词语都连接着古老的记忆,为何它们会经历奇怪甚至截然相反的变化呢?许晖并未深入探究其根源,而是运用各种学识,梳理线索,将现象呈现出来。每个具体词汇都有其独特的演变路径,但归根结底,都是语言在人群中悄然演化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