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剑出自哪部古籍
赋予古籍文字生命力
唤醒古老的故事
从尘封的记忆中重现
让古人穿越时空,活在当下
现代人得以连接历史的长河
《淮南子》中有一个故事,讲述齐桓公在书房阅读时,工匠轮扁在堂下制作车轮。
轮扁放下手中的工具,询问齐桓公:“您阅读的是何书?”
齐桓公回答:“圣人的著作。”
轮扁进一步询问:“圣人如今还在吗?”
齐桓公答道:“已离世。”
轮扁说:“那么您所读的,不过是圣人的残余。”
齐桓公不悦,质疑轮扁的言论。
轮扁解释道:“以制车轮为例,速度过快或过慢都不合适。唯有适中,才能得心应手。这种境界的奥妙,我无法用言语完全传授给我的儿子,因此我年过七十仍需亲自造车。”
古籍同样蕴深意——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古人智慧已经随着他们的离世而消逝。如今我们所读的,或许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民国学者胡怀琛对此持有不同看法。他认为,即使古籍如牛粪般被视为低贱,但它仍具有其独特的价值。从某些角度来看,如化学角度看,它的价值甚至超过了香水的价值,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发掘并利用它。
其实古籍的价值丰富多样。若以现代中文学习的视角来看,古籍对于理解汉语言有着重要的作用。现代人阅读古籍时,最大的障碍往往在于对古代汉语的不解。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息息相关。尽管它难懂,但它作为现代汉语的前身,却能助我们了解现代汉语的历史脉络。如一个字的演变、一个词的含义变化等,都需要我们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加以思考和领悟。
以“武”字为例,许多人将其理解为“停止战斗才是真正的武力”,但在小篆中,“武”字原意是手持兵戈去战斗,古今意义相去甚远。
又如“妻子”一词,在现代仅指男性配偶,而在古代则包括妻子和儿女。若不知此点,《桃花源记》中的“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便容易产生误解。
古汉语措辞精练且逻辑鲜明。成语如“自相矛盾”、“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历经千年依然在古籍中流传。古人行文的逻辑特色亦颇具匠心,如先讲故事再讲道理的方式深谙传播规律与说服技巧。
因此说,古籍是现代汉语表达的源头活水。如果能够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古籍原典,中文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必将得到显著提升。
但这仅仅是古籍应用层面的表现。阅读古籍的更深层次意义在于体悟文化的深厚内涵。据统计,传世古籍数量庞大且种类繁多。文化的根深植于这些古籍之中。
历代士人著书立说、校对书籍、教书育人等行为记录了历史事件、总结了世界观察、铭刻了生命感悟。可以说,古籍中凝聚了数千年人的集体智慧。
尽管古籍历经战乱与浩劫的洗礼而散失又聚拢,《四库全书》等重要典籍虽遭遇不幸但亦见证了江南士人的坚韧与执着。他们自发筹款抢救、四处抄写补全终于再次恢复一整部《四库全书》。这一事件不仅是对书籍、知识、文化的无上推崇的体现更是对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深刻体现。
时间的淘洗过后留下的是不朽的经典展现了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从中不仅可以了解到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更能汲取到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滋养。
如今我们为何要阅读古籍?答案已经不言而喻。
本文摘自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古籍原来这么好看》。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