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式磁带怎么转录到电脑
随着复古风的盛行,卡座磁带再次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很多人对原版磁带的生产过程仍感到陌生。今天,我们来揭开这一神秘面纱,探究原版磁带的生产流程。
在国内,音像产品主要由出版社出版,经过复录厂的加工后投放市场。像中唱、太平洋、白天鹅等出版社,拥有自己的复录厂。而那些没有工厂的出版社,则通常会委托复录厂进行加工。
原版磁带的质量与音源、加工设备、技术水平以及原材料的质量息息相关。回想80年代,音源主要是1/4开盘带,这些音源大多是从录音棚直接制作出来的。到了90年代,DAT逐渐取代了开盘带,后来又出现了CD、W文件等。磁带的制作流程包括制作母带、复制子带、裁带和包装几个步骤。
制作母带是整个流程中的关键环节。80年代,最好的制作母带设备是瑞士的studer A80和日本的otari开盘机。母带制作完成后,会放到一个循环箱中循环播放,与此子机进行录制。音乐带一般使用64:1的速度录制,复制的磁带则是1/8的饼带。复制好的磁带经过质检后,就可以进行裁带了。裁带后的磁带经过一系列质检、贴AB面、装封面和外盒等工序,最终完成磁带的制作。
到了90年代,母机开始采用电脑母机,不再使用循环带。虽然电脑母机价格昂贵,但很多工厂为了技术进步还是选择了它。进入2000年后,大部分磁带厂逐渐停止生产,只有少数厂仍生产教学带。
值得一提的是,那个时代的各行各业普遍存在着粗制滥造的现象,音像行业也不例外。磁带的音质有好有差。即使在音源良好的情况下,使用高级卡座和磁带进行复录也可能会比原版带更好,尤其是相较于所谓的引进原版带。这其中也涉及到制作人的技术水准。
在磁带生产的原材料方面,80年代主要使用进口带基,其中的居多。到了90年代,开始逐步采用国产或南韩、香港的带基。某些特定地区的磁带,如香港娱乐、华纳、宝丽金以及马来西亚快乐的磁带,在解析力、底噪、频响范围以及音质上被认为是非常出色的。
电脑母机的工作原理是将音源转化为W文件,然后进行循环播放和录制。虽然电脑母机的出现消除了原本纯模拟母带的模拟感,但其好处在于不存在磨损,且无需制作多个母带,类似于我们现在复制在硬盘内的无损格式。
磁带生产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涉及到许多技术和工艺的细节。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磁带生产也在不断地演变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