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甲 古稀 耄耋是什么
我国的古代,对于老人的年纪有着许多文雅的美称。在寿诞之日或问候时,人们多用花甲、古稀等敬称来称呼。那么,“耄耋”与“耆耈”这两个词汇,它们指的究竟是多大年纪?又该如何正确发音呢?让我们一起来揭晓古人的雅称背后的深意。
人们常说的五十岁被喻为人生过半的阶段,年事已高,“天命之年”,是指人在此时明白了自然的法则。古代文献《礼记》中提到,“五十曰艾”,意味着老年人的头发变白如艾,因此五十岁也被称为艾老。六十岁则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古人称之为花甲之年或耳顺之年。还有诸如耆年、平头、还历之年等敬称。其中,“耆”指的是六十岁的人,“耆艾”则用来泛指年纪大而有威信的人。有趣的是,古人还将年龄与其他美好的事物联系起来,如六十岁被称为“顺畅之年”,源于酒令中的“六六大顺”。七十七岁则被称为喜寿,因为草书的喜字包含了七、十、七这三个数字。不同年龄都有着其独特的雅称和文化内涵。至于七十岁被称为古稀之年,是因为杜甫的诗句而流传至今。古代文献中也有提到七十岁的人并不稀少,如唐代香山九老就是一个例子。七十岁还被称作从心之年,源于《论语》中的一句名言。八十岁则被尊称为杖朝之年,源于古代礼仪制度中的杖于朝的规定。八十岁以上常被称为耄耋之年,指代高龄老人。耄耋一词在古代文献中有所提及,现在则常用来泛指年老的人。而耆耇这个词则比较陌生,其中耇表示老人已经驼背了,或者指老人面部的色素沉淀俗称寿斑。值得一提的是百岁老人被尊为期颐之年期颐是《礼记》上的说法意味着以百年为期颐养百岁老人被赋予了特殊的美称例如茶寿是指一百零八岁的老人茶字由两个十字组成再加上中间的八和下面的木字恰好组成一百零八除此之外不同的年龄都有相应的敬称和特殊的文化内涵总的来说我国古代对于老人年龄的美称丰富多彩富有深意这些雅称不仅体现了对老人的尊敬也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最后希望各位读者能够关注并分享这些有趣的文化知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回馈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