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收入和个人收入的区别


初次分配概述:

初次分配的基础主要是效率原则。也就是说,各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发挥的效率所带来的总收益,将按照其效率高低进行分配,高效益获得高回报。

在社会分配过程中,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奉行按贡献分配的原则。这里的贡献不仅指对利润创造有直接影响的因素,如资金、技术、管理、生产资料等,还包括劳动力、信息、市场及营销等无形贡献。任何能够利用这些要素作出贡献的个体或团体,都将获得应有的回报。这种分配方式能够激发群策群力,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

再分配的解读:

在初次分配的结果之上,会进行再分配,对要素收入进行再次调节。再分配以调控机制为主导,旨在保持社会稳定、维护社会公正。这一环节包括多种手段,如税收、社会保障(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及社会救济)以及转移支付等。

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决定了分配方式必然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同时呈现出多样性。在公有制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是根据个人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还存在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等方式。

对于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个体劳动者独立占有生产资料,独立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他们的劳动成果在扣除成本和税收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其个人收入。他们不仅是劳动者,同时也是经营者、投资者,需要付出劳动、谋划发展,并承担经营风险。保护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

按生产要素分配则是生产要素所有者根据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具体形式包括按资本要素、土地要素、管理要素、劳动要素以及信息和技术要素等进行分配。例如,储蓄存款利息、股息、股票转让所得、债券的利息及私营企业主的税后利润都属于按资本要素分配;土地和房屋的租金及转让金则属于按土地要素分配;企业管理人才的贡献则按照管理要素进行分配;而在私营及外企中,劳动者获得的工资、奖金及津贴收入则属于按劳动要素分配;提供市场信息、管理方案的收入则属于按信息要素分配;技术入股、专利使用及技术转让的收入则属于按技术要素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