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订花篮网上怎么订花篮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这是文豪苏东坡对竹子的赞誉。在悠久的历史文化中,竹子拥有着重要的地位。不仅如此,它还承载着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其中,竹编艺术便是以竹丝、篾片交织而成的传统手工艺,拥有悠久的历史。
在汕头市潮南区溪美朱村,有这样一群执着的传统竹编艺人。他们深深热爱着竹编艺术,曾以此生活,也以此为业。经过他们的巧手,山林间常见的毛竹可以变成实用的生活竹器、时尚精美的工艺品,尤以花篮制作而闻名。
随着生活的进步,这门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手工艺却逐渐远离了我们的生活。2020年,溪美朱村的传统竹编花篮工艺被列为潮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如今,村里仅剩不到百名坚守竹编手工艺的人。谈及此,75岁的竹编老艺人朱喜贞深感忧虑。他迫切地希望更多人能够保护、传承好这项技艺,让这门传统老手艺焕发新生,走向乡村振兴的大舞台。
朱喜贞是一位有着55年坚守竹编技艺的老艺人。他回忆道,前,村里很穷,几乎每家每户都依靠编织花篮谋生。这门手艺是祖辈传下来的,使得大家在困顿之时也能养家糊口。他所说的“祖辈”,自己也并不清楚具体是哪个年代的先辈,只知道村里老人曾说起“祖辈在两百年前首创竹编花篮技艺,过后便代代相传。”
朱喜贞小时候便跟随长辈学习编织花篮,从最基础的剖竹条开始。他介绍,以前竹器是家家户户必备的生产、生活用具,而花篮在潮汕地区的嫁娶风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新婚夫妇成婚后的第三天,女方回娘家时需带着花篮,花篮筐外画有各种花种,寓意吉祥如意、早生贵子。
回忆起童年时光,朱喜贞不禁感慨万千。他11岁便跟随邻居、叔伯等长辈学习编织花篮。他说,竹编工艺的好坏全凭双手和篾刀。刚开始学习时,他常常割伤自己,被竹条戳伤也是常有的事。他并未气馁,苦练不久便能独自编织一个花篮。
朱喜贞的长子朱松才今年46岁,他也与父亲一样,从小浸润在竹编花篮手艺的氛围中。从岁开始,他便跟随父亲学习编织技巧。如今,他也全身心投身于竹编行业,见证了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
除此之外,传统竹编的彩绘艺术也是其重要的一环。画匠们将“坯”绘上彩图后,才算是真正的花篮。今年63岁的朱镇喜是一名经验丰富的画匠,他从12岁便开始跟随伯父学习竹篮油漆画。他表示,彩绘花篮最难的是调色这一环节,“要调出称心的颜色颇费心思”,在他看来,加上调色起码需要10道工序才能让一个竹篮坯变成漂亮的花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