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回归线的暗语是什么


6月21日,我们迎来了夏至节气,这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0个节气。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中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使得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

夏至,如同冬至一样,是反映四季更替的节气。夏至的到来,标志着炎热天气的正式开始,接下来的日子将会越来越热。

夏至是太阳北行的转折点。夏至过后,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动,北半球的白昼开始逐渐变短。对于我国位于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夏至过后,正午太阳高度开始逐日降低;而在我国南端的地区,正午太阳的高度会在夏至后逐渐降低。

夏至后的天气特点表现为气温高、湿度大,并且不时出现雷阵雨。虽然夏至阳气盛,白昼最长,但未必是一年中最热的一天。因为此时地表的热量仍在积蓄,尚未达到峰值,而其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将继续升高,所以有“夏至不过不热”的说法。真正的暑热天气大约出现在公历的7月中旬到8月中旬。夏至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会有热雷雨的出现。

“夏至”是盛夏的起点,虽然还未到一年当中最热的日子,但离“入伏”也不远了。从夏至起,经过三个“庚日”,便进入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

古人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意味着阳性的鹿角在夏至后因阴气生而开始脱落;二候蝉始鸣,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鼓翼而鸣;三候半夏生,喜阴的生物在仲夏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则开始衰退。

在夏至这天,由于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正午时分呈现绝对(接近)直射状,北回归线附近的地区会出现“立竿无影”的奇景。这一神奇现象只有在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才能见到,一年中都有两次太阳垂直射向地面的时刻。

夏至和冬至一样,是中间重要的节日。自古以来,“夏节”“夏至节”在民间就是“四时八节”中的一个重要节日。在的一些地方,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北京人在夏至这天讲究吃面,吃生冷之物可以降火开胃,又不至于因寒凉而损害健康。人们还会食用清补凉汤、凉茶、酸梅汤等来避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