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其中知具体指


“知”这个词的起源,指的是对某件事情的一无所知,不知道它的开始,不知道它的过程,也不知道它的结果。这就像我们在生活中常常遇到的情形,对某些事情一无所知,对其来龙去脉完全不清楚。

随着时间的推移,“知”的含义逐渐演变。现在的“一问知”,并不是说只问了三个问题而不知道答案,而是表示对某件事的全面不了解。这里的“三”,也包含了多的意思,意味着无论问多少问题都一无所知。

关于“知”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左传》中的一段历史故事。在春秋末期的晋国,当晋国打算攻打郑国时,郑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出兵救援,而晋国的统帅荀瑶对与齐国作战并无把握。他尝试以种种言论试图动摇田成子的决心。但田成子面对荀瑶的质疑,坚定地表达了齐国的立场和决心。

荀瑶问及田成子关于陈国的事情,试图从情感上打动他,让他不要援助郑国。田成子作为陈国宗室后裔,自然对此十分敏感。面对荀瑶的质问,田成子表现出了坚定的态度,并对于荀瑶的挑衅表现出强烈的不满。

在齐国的晋国中行文子也对田成子表达了担忧。他担心晋国攻打齐国,而田成子则表示对齐国的忠诚。面对这些复杂的情况和局势的不确定性,中行文子深感自己的原因在于对事情的了解不够全面,他说:“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我知而入之,岂非难乎?”这句话充分表达了他对于自己对于局势的不了解所带来的困境的反思和感慨。这意味着在谋划一件事情时,我们必须全面了解开始、过程和结束各个环节,而我却在不了解这些的情况下贸然行动,这无疑增加了事情的难度和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