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内七篇的核心思想
在浩瀚的古代圣贤中,如果要为“智慧”一词寻找一个极致的代表,那么庄子无疑会进入我们的视野。虽然用“智慧”来形容庄子,可能会显得过于夸张,但这是对庄子思想最为贴切的赞誉。
庄子的涵盖了众多领域,包括形而上学、本体论、辩证思想、相对论、宇宙观、认识论等。无论我们从哪一个观点入手,都能够到庄子哲学的宏大与深邃。
《庄子》一书,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其中内篇被认为是庄子的真作。这本书的核心思想全部集中在内篇的七篇文章中,每一篇文章都蕴真知灼见,让人明白庄子的高智境界。
《齐物论》是《庄子》内篇中的第二篇,其背景是庄子在写完《逍遥游》后,发现世人被各种是非、概念所束缚,难以达到逍遥的境界。为了解这些束缚,他写了《齐物论》。
在《逍遥游》中,庄子揭示了人类存在的“认知局限的状态”,以及这种状态导致的错误生活观。他提出打破认知局限的方案是“无我、无功、无名”,也就是认识到人的认知局限,并避免由此产生的错误。
而《齐物论》则进一步系统地探讨了认知局限的错误原因和逻辑,并找到了解决这些错误原因的答案。庄子认为,万物都是浑然一体的,事物之间在根本上并没有彼此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存在。
在《齐物论》中,庄子通过南国子綦与俗人代表子游的对话,阐述了物性不同、所发出的见解不同的道理。他通过提出人籁、地籁、天籁的世界本相,指明了人因为自我感受而产生的认知局限。
庄子在这里给我们的启示是,虽然物性不同,所感受的必然不同,但如果我们将这种自我感受认为是唯一真理,那就错了。为了说明这一点,庄子采用了形而上学的方法,指出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和树洞一样,因为自己的感受与领悟而形成各种对立的、千差万别的争议。而这些争议都是“劳神明”的枉费。
庄子并没有带领我们进入形而上学,他只是指出了人类认知局限的问题,并告诉我们需要超越自我成见,跳出是非来看问题。这种思想对应了《逍遥游》提出的突破认知方案:“无己、无功、无名”,即消除我们的成见、功利之心、种种概念,然后“道通为一”,达于“齐物”。
人与人之间的纷争,概念与概念的不同,都是某种层面上的“误解”。这种纷争是因为人类没有认识到者的根源。就像树洞相争是忘记了他们同属“一阵风”,儒墨相争是因为忘记了背后的者——道德。
所以庄子强调,唯有放弃这些争端,用心感悟大道本性,顺从大道,才能超越是非的困局,获得“道枢(大道的枢要)”。只有这样,我们才好比站在环形中心枢纽上,应对来自四面八方的变化而不会迷惑。
在庄子所处的时代,各种哲学辩论令人困惑。他用怀疑精神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万物是一体的。所以他提倡以“道”观万物、观己心。在“道”的层面上,万物其实是齐一的。最后庄子以庄周梦蝶的寓言将齐物论推向了哲学的高度:我们的存在是否是一场梦?是否是一种精神形式的物化?
《齐物论》的高深之处在于它将人的认知从“有限性”提升到了“无限性”,让人在无限性的认知框架下消除成见和偏见。这种境界的提升和心灵的开放正是我们追求逍遥游境界的必经之路。(余云开哲学教育研究室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