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通一气的意思是什么
最近热映的电影《老炮儿》,你看过了吗?是否被电影中弥漫的浓重的京味儿所吸引?
《老炮儿》中有许多北京土话,全片看下来,仿历了一场北京话的六级考试。网友调侃:这些亲切的土语,从老炮儿们嘴里说出来,旧时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虽然小新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但也要说,《老炮儿》里的老北京“土话”很地道。那么,如果用上海话来表达《老炮儿》里的老北京土话,会是什么样的感觉呢?当“老炮儿”的北京话,遇上“老克勒”的上海话,这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呢?
北京话中的“老炮儿”,是电影的名字,表达了一种精神,肯定了那类仗义、耿直、执着、有阅历、真、讲规矩的人。老炮儿也是一种文化,是侠义道骨,只是不太能适应这个变化太多的社会罢了。
而上海话中的“模子”,形容一个人有魄力、够朋友,做事上品、到位,算得上“榜样”。类似于北方话语中的爷们、汉子,带有江湖气息。但“模子”一旦与其他词汇搭配就会变味,比如“撬边模子”(怂恿人的“托儿”)、“连裆模子”(串通一气干坏事的)、“打桩模子”(黄牛、掮客等)。原本很有气魄的“模子”和别的词一合伙就“变坏”,也是很有趣的。
北京话中的“局气”形容为人仗义、豪爽大方,按规矩混江湖,不怕自己吃亏,也绝不欺负别人。而在上海话中,可以用“上路”与“上品”来形容。
“上路”:做事慷慨大气、通情讲理,按公认规则办事,够朋友、讲义气。
“上品”:做事品位高、上档次,为人有格调、讲规矩。
对于其他的北京话与上海话的对比,诸如“二刈子”、“嗅蜜”、“夜么虎子”、“炸猫”、“号儿里”、“两把刷子”、“瞅不冷子”与“敛吧敛吧”,你觉得哪个上海话说法最贴切?欢迎到文末投票哦!
通过对比与探讨,我们不难发现,虽然北京与上海的文化背景、语言风格存在差别,但在描述某些事物或情感时,两地的话语体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也体现了方言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如果你还有其他更地道的上海话说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让我们一起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