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脉为什么从上往下推
“《黄帝内经》中有这样一段:‘帝曰∶愿闻三阴三阳的离合情况。岐伯回答说:圣人面向南方站立,前边叫广明,后边叫太沖。’”
张介宾对此有自己的理解,他认为广明指的是任脉,任脉最终与阳明经汇合;而太冲则讲的是冲脉,它在任脉之后,被称为十二经脉之海。有“前曰广明,后曰太冲”的说法。他还详细描述了任脉和冲脉的经络走向。任脉沿着腹内往上走,至咽喉上颐,然后沿着面部进入眼睛;而冲脉则沿着背部,出颃颡,其输出点在于大杼穴。
颃颡是鼻子往下、往上交界的地方,也就是发音位置,气流冲击之处。大杼穴的位置在足太阳经上,是督脉的别络,也是手太阳小肠经和足太阳经的交会穴。这些穴位对于中医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张介宾还认为,“任行乎前而会于阳明”,即任脉在前,与足阳明胃经汇合。冲脉在后,为十二经之海。虽然任脉和冲脉在身体表面有不同的走向和位置,但它们的源头都是起于,一源三歧。这意味着它们从源头开始分开,但源头是相同的。因此他强调,“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合言之,则任冲名位虽异,而同出一原。”这是对阴阳离合的一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