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缩缝和沉降缝的区别和位置


建筑物由于外界因素的影响,常常会产生变形,可能会导致开裂甚至。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建筑物会预留一种特别的构造缝,称为变形缝。

变形缝主要分为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三种。

一、伸缩缝

建筑构件因温度和湿度等环境因素的变化会产生胀缩变形。为了应对这种变形,通常在建筑物的适当部位设置伸缩缝。这些缝隙自基础以上将房屋的墙体、楼板层、屋顶等构件断开,将建筑物分离成几个独立的部分,以克服过大的温度应力。

关于伸缩缝的设置要求,可查阅《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第8.1节。根据规范,框架、排架结构的双柱基础在设置伸缩缝时可以不断开。

二、沉降缝

当建筑物的上部结构各部分之间,由于层数差异、荷重差异或地基压缩性差异等原因,可能发生不均匀沉降时,需要设置沉降缝。沉降缝将结构分为几部分,使每一部分的沉降比较均匀,避免在结构中产生额外的应力。

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的相关规定,设置沉降缝时需要考虑高层主楼基础有可靠的侧向约束及有效埋深。

三、防震缝

防震缝的目的是将大型建筑物分割为较小的部分,形成相对独立的防震单元,避免因造成建筑物整体震动不协调而产生。基础在防震缝的设置中可不断开。

关于防震缝的设置要求,可详细查阅《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对于是否设置防震缝,有不同的观点和倾向。是否设置防震缝需综合考虑建筑的结构类型、预期的影响等因素。

除了上述提到的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结构缝还包括构造缝、防连续倒塌的分割缝等。这些结构缝的设置旨在消除混凝土收缩、温度变化引起的胀缩变形、基础不均匀沉降、刚度及质量突变等不利影响。除永久性的结构缝外,还需考虑设置施工接槎、后浇带、控制缝等临时性的缝以应对一些暂时性的影响。

还需明确区分施工缝与结构缝。施工缝是施工过程中因需要或工艺限制而留设的接缝,并非真实存在的“缝”,而是一个面。不同结构工程对施工缝的处理需特别谨慎。常见的施工缝包括楼梯施工缝等,其留设位置需根据具体情况慎重选择。

结构缝的设置应遵循“一缝多能”的设计原则,并考虑对建筑功能、结构传力、构造做法和施工可行性等方面的影响。许多建筑物会综合考虑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形成所谓的“三缝合一”。各种缝之间的区别可以通过相关的图示进行直观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