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一句秋天的谚语


今日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节气。每年公历的9月22日至24日之间,太阳会到达黄经180度(秋分点),太阳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随着秋分的到来,太阳直射点开始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因此进入昼短夜长的时节。一天之内白昼开始短于黑夜,北极迎来漫长的半年黑夜和星空,南半球则相反。

秋分的“分”字含有均分之意。秋分不仅恰好是立秋和霜降两个节气的一半时间,还代表着昼夜平分。在这个节气里,北半球气温下降速度加快。秋分过后,白昼逐渐变短,夜晚渐长。以上海为例,此时处于夏秋过渡时节,秋凉渐显。气温相比上一个节气白露再度下降,雨水继续减少。秋分时节,上海的平均气温为22.2℃,平均降水量为35.2毫米,白天大部分时间气温在30℃左右或以下。

随着秋分的到来,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农谚有云:“一场秋雨一场寒”,“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东北一些早降年份,秋分时节见霜已不足为奇。上海通常会在秋分或下一个节气寒露时进入气象意义上的秋天。近日副热带高压,导致“秋老虎”再度发威。上海气温近期偏高,中心城区最高气温达到了34.6℃,创下了有气象记录以来的9月22日单日最高气温纪录。而今天秋分第一天,暑热依旧,气温预计会接近或超过35℃。未来一周,副热带高压仍将持续,上海最高气温将维持在30℃以上,天气较为炎热,气象意义上的秋天还需耐心等待。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的桂花终于绽放了,虽然是有记录以来最晚的一次。上海植物园内的早银桂终于开出了久违的馥郁花香。专家表示,今年的桂花开放时间较往年晚了整整63天,也是上海植物园有物候记录以来最晚的一次。虽然近期申城气温较高,但如果有适合的温度和秋雨的滋润,早银桂有时会二次开花。但今年能开几次还难以确定。此次早银桂的花量大,花朵颜色也深了不少,接近于金桂的。至于国庆期间是否能桂香洋溢,专家预测在中秋和国庆之间会有桂花开放,但国庆期间可能无法欣赏到大规模的桂花盛开。

虽然正值秋风送爽的宜人时节,但不少人却出现鼻咽干燥、唇焦口干、咳嗽少痰等症状,这可能是被“秋燥”所困。专家提醒,对付“秋燥”应以预防为主,根据天气状况和自身反应尽早做好准备。遵循“燥则润之”的原则,秋天调养应以轻宣滋润、生津止渴为主。饮食以清淡为主,少吃油腻、辛辣之品,多吃粗粮和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保持室内适当的湿度,户外空气质量差时减少户外活动。

皮肤每天蒸发的水分约在600毫升以上,为了及时补足这些损失,秋天每天至少要比其他季节多喝水500毫升以上。民间有“朝朝盐水,晚晚蜜糖水”的说法,即早晨饮淡盐水,晚上适当喝一些蜜糖水,对改善秋燥有一定帮助。但并不是所有水果都适合秋季食用,如李子、榴莲可能助火生痰,应尽量避免食用。

随着红叶飘落,除秋燥之外,最佳进补时间也悄然而至。秋冬是万物收获、养藏之季,也是一年中最适合调补的时节。现代医学认为,由于秋冬外界温度较低,机体会增加新陈代谢以提供热量,因而胃肠消化吸收功能增强,一些有益的物质更容易被吸纳。

最近也是一些传染病的高发季节,特别是呼吸道传染病和肠道传染病。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提醒公众注意个人防护,及时接种新冠、注意预防、合理搭配膳食、适量运动、注意气温变化和外出避免拥挤等。

上海中医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营养科医师推荐了一道膳食——油焖茭白。茭白是秋季当季蔬菜,具有清热生津、除烦渴、利二便、催乳等功效,适合此节气食用。不过茭白性寒,脾虚泄泻者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