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头六臂一般指什么人
宋初的著名僧人释善昭,以他的热情和不倦的精神,赢得了天下僧俗的信奉。他对于哪吒的颂扬,流传下来的偈语云:“三头六臂擎天地,忿怒那吒扑帝钟。”在这首偈语中,释善昭展现了哪吒的勇猛和无畏。
在古诗词中,哪吒常常被写作“那吒”,还有“那刹”“那查”“那叱”等不同的音译表达。这些不同的写法,都表达了人们对哪吒这一形象的热爱和敬仰。
在北宋时期,哪吒是纯粹的佛教力士形象,常带有“忿怒”的标签。例如,北宋释元祐的偈语中,描述了哪吒挽弓射破天地的场景。这样的哪吒形象,坚定而不动摇,让人心生敬仰。
苏辙,作为北宋的文人代表,也写下了关于哪吒的诗歌。在他的诗中,哪吒被描述为一个“狂子”,只知拜佛,不知拜父。苏辙的诗作,既体现了对哪吒的敬仰,也展现了其个人的儒家立场。
在僧人的说法偈语中,常出现“八臂那吒”的说法,哪吒的形象更为威猛。他的重生故事和“骨肉还父母”的情节,也被宋人广泛传颂。这些故事,体现了哪吒的孝道和精神力量。
随着时代的发展,哪吒的影响不仅局限于佛教,而是逐渐融入了民俗生活。从金末元初开始,出现了以哪吒命名的曲子《那吒令》,在元代杂剧中频繁出现。哪吒的形象,也被用来命名长江江道里的“江心大石头”,这块石头见证了长波涛与风浪。
后世诗人如陶安、徐庸、佘翔等都曾写下关于哪吒的诗篇。这些诗歌,都展现了哪吒的勇猛和无畏。直到清初,查慎行的诗中仍有哪吒的身影。
释善昭的偈语“三头六臂擎天地,忿怒那吒扑帝钟”,展现了哪吒的勇猛和无畏。无论是佛教还是道家,哪吒的形象都深入人心,为我们所喜爱和敬仰。三头六臂擎天地,这就是哪吒,无畏进取,逆天改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