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适合什么人


随着出土的郭店楚简、马王堆帛书及西汉竹书等文献的陆续面世,我们得以窥见更为古老的《老子》版本,如西汉和战国时的版本。这些出土文献为我们纠正了一些传世本《老子》中的错误。比如,第八章原本应为“水善利万物而有争”,而非“水善利万物而不远徙”;第七十八章也提到了水的柔弱与刚强之间的关系。

关于“上善若水”这一词汇,它出自传世本《老子》第八章。对于这个词的理解,已经有很多书籍和网上文章有所阐述,此处不再赘述。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老子的本意,我们依据《北京大学汉竹书贰》等学术专著整理后的校正版《老子》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有争,它善于占据人们都不喜欢的地方,因此接近于道。

再看接下来的几句,“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治,事善能,动善时”,如果能做到这些,那就是不争,自然无忧无虑。

关于“上善若水”,帛书甲本写作“上善治水”,应是同音假借为“似”,乙本和西汉竹书则写作“上善如水”。现在按照传统习惯统一写作“上善若水”。

而关于“水善利万物而有争”,帛书甲本、乙本和西汉竹书都写作“有争”,而传世本则写作“不争”,意思似乎相反。根据更古老的帛书、竹书,我们采用“有争”的写法。

接下来,“予善天,言善信”,在帛书甲本中漏抄了三个字,按照帛书乙本、西汉竹书和传世本,我们进行了补充。

对于“争”,根据《说文》的解释,是引导、争取的意思。《广韵》也提到,“争”是竞争、引导的意思。“水善利万物而有争”表示水能够滋润万物,但也有所争取。

那么,水到底在争取什么呢?很明显,水要争取的是“居众人之所恶”,即争取处在人们最瞧不起的地方。这种思想理念似乎与常人的想法截然不同。但老子认为,正因为水具备这样的特性,所以最接近于道。

现在大部分人做事首先考虑的是他们能得到什么好处。然而老子认为只要把事情做好就行,不需要去考虑或争夺利益。《老子》紧接着提到的“夫唯不争,故无忧”恰好证实了这一点。

《老子》中的“水善利万物而有争”更符合其本意。《老子》第七十八章也谈到了水的柔弱与刚强之间的关系。这不是第一次提到这个问题。最重要的是真正理解并践行老子的理念:像水一样柔弱真的能战胜刚强吗?像水一样的自甘卑下真的能带来老子的所说的结果吗?天道真的能损有余而补不足吗?其实,《老子》之所以被称为《道德经》,是因为它给我们讲述了道的形体和道的作用。《老子•德经》提出只要人能效法道体就能得到道的生生不息的作用。道家文化的核心就是无我、看清、做对、双赢。只有达到无我的境界才能像旁观者一样看相进而把事情做对从而获得双赢。《老子》全篇都在强调要上德若谷、知足、生而不有等希望人们能够效法道的虚无从而达到无我的境界。运用无我境界上的智慧来看清客观事物的真相再选择合适的方法手段才能把事情做对得到想要的结果。千万不要把《老子》的道当成具体的方法手段。《老子》并没有要求我们把柔弱、不争、自甘卑下等当作方法手段去用!如果这样理解真的是对《老子》的误解。古代文献如《史记•老子列传》和诸葛亮《诫子书》所讲的也都是同样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