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令五申是什么意思
文章重写如下:
成语“三令五申”源远流长,其中的“三”和“五”并非随意而定,而是古汉语中特有的动量表示方法,用以强调多次、反复的行为。这一成语寓意着多次的命令和反复的说明,展现了深沉的告诫之意。
在古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中,并没有专门的动量词,通常只用数词来表示动作的次数。这些数词在句子中的使用方式多样,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
数词常置于动词之前,作为状语,用以表示动作的频次。例如,“三折肱”中的“三”便表示三次折断的意思,此处的“三”字生动形象地传达了多次的寓意。再如,“三仕”、“三已”、“三过”、“三战三北”等成语,其中的数词都作为状语出现,表示动作的重复发生。“一鼓作气”、“一曝十寒”等成语中的数词也带有表示动作频次的含义。
数词也会置于“者”字结构之后,作为谓语,同样表示动量。“者”字在此结构中起到强调的作用,与数词结合,突出了动作的频次。例如,“辞让者三”、“示之者三”、“大呼天者三”等,都表示动作发生了三次。这种方式的使用,进一步丰富了古汉语表达动量的方式。
这些特定的表达方式,都是古汉语所独有的特色。从经典的文献如《左传》、《论语》、《孟子》等,我们都可以见到这种表达方式的身影。除此之外,古人在写作时还常常运用成语来丰富表达,如“三顾茅庐”、“七擒七纵”、“千变万化”等,其中的数词都带有表示动作频次的含义。
古人在没有专门的动量词的情况下,巧妙地运用数词来表达动作的频次,这一特点在古汉语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些丰富的表达方式,不仅展示了古汉语的独特魅力,也为我们理解古人的思想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本文来源于《语言文字周报》,日期为2016年3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