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东鲜花批发市场
我对郭鹤年的酒店经营策略深感钦佩,尤其是他在上海浦东嘉里中心的杰作。
郭鹤年,这位商业巨匠,于1974年创立了郭氏兄弟香港公司。到了1979年,他将公司总部迁至香港,并改名为嘉里控股有限公司。起初,公司在香港的公寓出租业务遭遇了租金不断上涨的挑战,这让郭鹤年意识到必须做出改变。于是,他召集公司的高级管理团队,提出了一个前瞻性的策略:“我们必须投资房地产市场。”
嘉里建设有限公司应运而生,成为郭鹤年在香港和房地产投资的主要平台。郭鹤年的视野并不局限于购买单一的办公楼或公寓,他将业务扩展至整个物业的开发,包括商业大楼和住宅综的建设。
郭鹤年在上海的首个酒店项目是波特曼中心,之后的浦东香格里拉和浦西香格里拉更是巩固了他在业界的地位。而我要重点讲述的,是浦东嘉里中心,它位于芳甸路和花木路口,包括酒店、办公楼和商场。
我于1997年从浦西搬到浦东花木,亲眼见证了这片区域从农田到繁华社区的蜕变。尽管这里有众多中高档居民区,餐饮市场却难以满足居民的需求。特别是在嘉里中心的另一侧,虽然有一些餐饮店铺,但质量参差不齐。
旁边的紫竹大厦虽然有些金融投资公司的办公场所,但其地下商铺的质量却不尽如人意。其中我们曾喜欢的一家日本面馆“味匠”也因为周边店铺的质量问题而搬迁。
再来看喜马拉雅,它的建筑形式新颖独特,底部像几条大象腿支撑着,开业时曾一度热闹非凡。其内部的餐厅却一家家萧条下去。观察其原因,一是招商不慎,二是建筑形式过于独特导致内部功能混乱,无法有效引导人流。
相比之下,浦东嘉里城却展现了勃勃生机。它和喜马拉雅几乎同时开业,但生意始终兴隆。我认为这得益于其精细化的管理,以及招商时的慎重选择。嘉里城注重人气,当人气达到一定水平时,它会通过租金上涨来淘汰那些生意一般的商家,从而保持整体的高质量。
嘉里城的建筑形式和内部装潢并不追求花哨,而是注重功能性。它没有电影院等吸引眼球的设施,却依靠精细化的管理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我们甚至戏称:嘉里城是跨国企业的代表,而喜马拉雅则是民营企业的象征,紫竹大厦则更像是乡镇企业。
浦东花木联洋地区居民众多,但好的商城和餐厅却寥寥无几。嘉里城在这一区域中一度独树一帜,直到联洋的丁香国际广场的出现。整个张江地区,能与嘉里城相竞争的是长泰广场。在这片广大的区域内,优秀的商城寥寥无几,我对嘉里建设和郭鹤年的贡献深感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