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丝入扣的意思和造句
自2000年我国确立首批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以来,生活垃圾分类的探索已走过了近20个春秋。我们当前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仍存在诸多不足。
在单品种的某些垃圾分类回收方面,我国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特别是废塑料和废纸张这两类垃圾,其实际回收利用率并不低,这背后一个重要原因是“拾荒大军”的辛勤收集和售卖。这部分被拾荒者售卖的垃圾去向却难以控制。它们可能被卖到工艺落后、对环境影响较大的小作坊。
从社区生活垃圾的分类回收利用率来看,我国的情况则不容乐观。与发达的回收利用率相比,我国在2020年底前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城市仍有一定差距。未能回收利用的垃圾,通常会被选择焚烧和填埋。虽然焚烧发电也是一种处理方法,但许多可再次利用的资源在焚烧过程中便失去了其价值。
一个健全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流程,涉及多个环节,环环相扣。居民需在家中严格分类;社区需配备标识明确的设施,帮助居民准确投放;之后是分类运输、分类加工利用;对无法利用或存在危险的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分类是一项综合性工作,任何环节的缺失都会影响整体效果。
过去,我们对垃圾分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系统设计,导致许多基础设施不配套。例如,分类垃圾箱标识不明确,导致居民不知如何分类;运输环节缺乏分类运输工具,造成资源浪费;缺乏规范的资源循环利用基地,难以接纳源头分类完毕的废弃物。有些地方甚至将焚烧厂与填埋场分离,导致产生的飞灰、渗滤液等问题难以处理,容易形成二次污染。
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和运输涉及多个部门,如环卫部门、商务部门,甚至有些地方还涉及交通部门。但由于缺乏顶层立法,部门间的配合和责任划分并不明确。垃圾分类尚未被定为法定义务,也缺乏强制措施促使居民履行源头分类的责任。
为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应从立法入手,城市要进行系统的规划设计,而居民也需要积极参与。通过确立相关法律和操作规范,明确各方责任,有助于打破行政壁垒,为规划制定者提供系统设计的依据。当立法到位时,居民会认识到自己作为垃圾制造者的责任,明白做好分类是法定责任。即使分类设施尚不完善,居民也可以从自身做起,如将易腐垃圾和有害废物进行分类。需要提供指导,让居民了解如何规范分类和获取相关知识的渠道。生活垃圾分类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相互衔接的,任何环节的缺失都会影响到整体效果。
(本报记者沈童睿采访整理)
《日报》(2019年4月8日第7版)beginPath("M", 1, _Points); 创作不易 望您理解 支持 转发 赞同点赞支持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