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圈对联大全100副


杨琪昌的故事

每当岁末,人们都会开始一系列的传统习俗,其中最为引人入胜的莫过于贴春联的仪式。这些仪式,不仅增添了新春佳节的喜庆气氛,也寄托了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愿望。

春联,作为我国独有的文学形式之一,是对联的一种体现。每当除夕夜,家家户户都会将写有吉祥话语的红纸贴在门上,寓意着驱邪避害、迎接新春的到来。

记得在20世纪70年代,市场尚未有售卖对联的商家,村里常有学问的先生们会用毛笔书写对联。那时候,村里的爷爷因写得一手好毛笔字而备受尊敬。大年三十那天,他会在家中设立一个炕桌,为全村人书写对联。他自编自写,从早到晚忙碌不停,不仅不收村民们的任何费用,还会免费提供墨汁和红纸。爷爷的离世,使得村里渐渐少了书写对联的人。

古代的人们相信在正月初一这天,挂上桃符可以驱邪避害。随着时间的推移,纸张逐渐替代了桃木板,但人们依然保留了画神的传统。这些门神被称为“神荼”和“郁垒”,据传他们有识别和善鬼的能力。人们在门两侧钉上桃木板,画上他们的神像,这就是最早的门神形象。

随着时间的流逝,对联的形式也逐渐演变。由于画像的绘制难度较大,人们开始简化“神荼”和“郁垒”的画像,甚至直接在桃板上写上他们的名字。后来,为了增加喜庆气氛,人们在桃板上添加了对偶的句子,这就形成了最初始的对联。

历史记载中,有人认为后蜀国主孟昶所写的两句对偶句子是最早的对联。也有人认为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孝卓和他的三妹刘令娴所做的对联才是最早的对联。无论怎样,这些对联都体现了人们对新年的祝福和期盼。

到了北宋时期,王安石的诗中描述了人们春联、欢庆节日的情景。明清时期,贴春联的习俗更加普及,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普通百姓,都会在门上贴上寓意吉祥的对联。

在河湟农家,贴对联有着一套独特的讲究。除夕下午,首先会贴大门上的对联,俗称“财门”。除了歌颂新时代的对联外,还有表现美好愿望的对联,如“辞旧岁家家门外阳光道,迎新春户户窗边幸福花”。接着会在主房檐柱或房门上对联,赞美幸福和睦的家庭及激励艰苦创业、勤劳致富。还有给灶神贴对联的习俗,灶神被视为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

除了大门外的对联外,人们还会在各种场合贴上简短的祝福语,如“抬头见喜”、“出行平安”等,言简意赅地表达了人们对吉祥平安的祈愿。

春联不仅是古老的文学表现形式之一,也是表达群众意愿的一种方式。它历经风雨沧桑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对联作品。我衷心希望有更多的人为保护这一传统文化而努力呼喊出力让这一传统得以久远地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