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祭祖七字句诗词


【诗词感悟】文/任义天

清明时节,岁序乙巳,春日渐深,暮春之序展开。天地的气息由玄鸟司分而得,带来清新;青阳的暖意抚过柳枝,唤出岁月的情愫。路上的风筝高飞追云,恰似灵魂的逍遥;山间的子规啼血声声,唤醒了我们对亲人的思念。面对此景,回想起古人,杜牧笔下的“清明时节雨纷纷”,屈子诗中的“思公子兮徒离忧”,引发了我创作此赋的冲动,以此祭奠祖先,告慰先灵。

清明节起源悠久,始于寒食节。介之推在绵山的忠烈事迹,名扬千古,其节义之高,如日月般照亮人心。寒食节的杏酪香气流传百代,是孝道的承载,文化的传承。天空八面来风,令人心旷神怡;大地承载四时,万物生机盎然。清明这一天,阴阳交泰,景象清明,是连接古今、通达幽冥的良辰。

祭祖的仪式庄重肃穆。清理苔藓以辨家族脉络,那碑石上的纹路仿佛家族历史的脉络;清除蔓草以显祖先本真,那被草覆盖的土地是祖先的安息之所。供奉三牲于案前,不单是为了给祖先的魂灵供奉美食,更是为了表达敬重之情;五果置于盘中,选取的是时鲜之物以寄托思念之情。纸灰飘飞如蝶舞,带着子孙的思念直达九泉之下;香篆袅袅如云缕,载着的话语贯通三界之间。看到童孙天真无邪的模样,笑问祖辈事迹,不禁让人心生沧桑之感。

墓碑,追思远祖。曾祖的辛勤垦荒,汗水洒落之处生长出嘉禾,这是祖先的勤劳之果;先妣的劳作不息,机杼之声仿佛织就晚霞之美,这是女性祖先的智慧结晶。回忆祖辈们的仁心、慈悲与英勇,令人感慨万分。忽见苔痕侵蚀墓碑上的字样,方觉时光无情,然而血脉如江河般奔流不息。

观察清明节的化育之力,感悟生死之理。新土覆盖旧墓象征着生死相续的意象;雏菊相伴古柏则让人领悟到荣枯同根的玄妙。生命的延续在于燔火温暖寒泉后的春苗;情感的寄托则在于泪珠冥纸后的虹霓。在祭祖后的分食时刻,稚子争尝祖德之食,那是祖先的恩泽流淌于后代的齿颊之间。

顿悟清明节的玄机后深知祭祖的意义远非飨幽魂那么简单更是涵养子孙心性让他们懂得感恩与敬重跪拜不仅仅是敬奉枯骨更是确立天地纲常传承家族与社会之道德规范。张载所言“存吾顺事”与春生秋落之道相契合顺应自然之理;庄子所谓“鼓盆而歌”则暗喻生死昼夜之轮回让人豁达面对生死。今日洒下梨花酒一盏浇心中之块垒亦滋润新秧让生命在传承中焕发新的生机。

薪火相传家族之传承不断展卷族谱见名讳如繁星罗列那一个个名字背后承载着家族的故事家训在耳闻箴言回荡于空谷之中那一句句是家族的精神所在。稚童学习礼仪方知血脉有传承家族文化得以延续游子携带故乡之土方信精魂有所依无论身在何处根在故乡。他日家族开枝散叶当铭记墓前柏有鹳鸟衔枝筑巢哺雏那是家族繁荣的象征。

赞曰:清明时节烟雨迷蒙之际正是天地澄净人心之时风筝断线之处正是家族根系所在之地那般根深叶茂的源动力杜鹃啼血之时化作春泥守护根基则是家族奉献与传承的美好寓意若问死生之道如何只需观察春华秋实生生不息轮回不止的永恒轨迹便可明了家族传承永不止息的真谛。

为乙巳年清明节赋诗作文以此纪念

作者简介

任义天笔名:碧溪1956年生于陕西乾县学文化背景全国新闻文化研究会研究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曾担任陕西日报特约记者评报员咸阳日报.周末刊责任编辑等2005年在盛世第六届征文活动中荣获金奖在北京堂领奖并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