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大学生的新年祝福和鼓励
新春之际,各处大学生笔耕不辍,以独特方式抒发新年期盼。
浙江大学海洋学院的杜江晗同学,在春节前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写春联活动。他不仅提供私人定务,还亲自现场题写春联斗方。杜江晗与潮文社书画部的同学们在图书馆一楼举办了写春联、送春联的活动,将新年的祝福以传统的方式送给了同学们。
青年报·中青校媒发起的“青年眼中的年”可视化产品征集活动,也收到了来自全国高校大学生的投稿。其中,春联成为了大学生们热衷记录的焦点。他们将美好的祝愿融入了春联之中,用书法的方式记录下对新年的期盼和祝福。
兰州大学的学生高伊曼将“赛博春联”融入了校园风景中,创作出独特的“兰大人专属春联”。他将大学日常与流行热梗相结合,直击人心,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高伊曼认为,这种春联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现在的大学生更加自信,敢于表达自己。
不仅高伊曼,许多大学生都以写春联的形式迎接新的一年。慧与小伙伴们面向各个学院征集具有学科特色的春联,藏头用学院名称,与同学们一起在评论区玩起了对对子的游戏。无论是正门的大气端庄的春联,还是厨房、杂物间俏皮应景的春联,都体现了传统年味的魅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仅是国内的大学生,连海外的留学生也开始了贴春联的新春习俗。比如就读于三峡大学的刘艺娜亲手题写了自家门口的春联,她坚持写春联已经有11年之久。而来自不同的大学生也在努力适应这一传统,以各自的方式表达着对春节的热爱和对新年的美好愿望。
不仅如此,一些学生还以创新的思维为春联赋予了新的含义。如大连外国语大学的田一町从小就为家人写春联,而国外的留学生则在宿舍门上贴起了中英文版的春联。这些春联不仅承载着他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愿景,也成为了他们与家人、朋友之间情感交流的纽带。
在安徽省安庆市的一个历史文化街区,拍摄者丁鹏用镜头记录下了传统年俗的温暖瞬间:白发老人们用毛笔写春联,而年轻人则穿梭其间领取春联。丁鹏的拍摄让更多人看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大家明白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传统文化始终年轻、充满活力。
在国际舞台上,留学生们也将春联带到了国外。他们以中文和英文双语写下的春联不仅传达了他们对新年的祝福和美好愿望,也让更多外国人了解了传统文化和春节的魅力。这些留学生的努力让更多外国人感受到了春节的氛围和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海外,大学生们都以各自的方式庆祝着春节这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他们用笔墨书写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同时也传承着的文化传统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春节的温暖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