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以后能干什么
《数字化视听引领旅行新潮流》
作者:娟
来源:《数字时代》2025年第四季度刊
《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4)》指出,如今有40.3%的用户认同短视频/直播已经成为自身主要的消费渠道,且27.9%的用户表示会因观看短视频/直播而选择去某地旅游。视听作品不仅成为人们重要的娱乐方式,更在无形中影响着受众的出行决策,也促成了观众与取景地之间的“初次邂逅”。随着网络微短剧的兴起,其契合了当下受众的碎片化阅读需求,能够迅速触达观众内心,对于宣传和发展地方文旅具有显著的效果。本文将从媒介地理学角度深入探讨这一现象的内在逻辑及对文旅产业的影响。
一、媒介地理学与网络微短剧的交融
2024年初,广电总局开始实施“跟着微短剧去旅行”的创作计划,旨在通过微短剧推广高质量文旅主题内容。例如,《古韵新篇》系列微短剧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展示各地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海角之恋》则将美丽的海滨风光和浪漫的爱情故事完美融合。这些微短剧不仅成为城市变迁的重要写照,更在某种程度上还原了当地的真实地理环境,与媒介地理学的研究焦点——人与地方的关系——不谋而合。
二、影像化旅行的产生逻辑
(一)时间维度:传承城市记忆,塑造深刻影响
(二)空间维度:突破边界,塑造流动景观
网络微短剧通过镜头画面的展示,将取景地的生动形象广泛传播给观众。微短剧突破了现实物质条件的限制,跨越文化的差异和地域的距离,让不同时空的人们共享同一片城市记忆。
(三)地方维度:改变认知,满足情感需求
微短剧的故事内容承担了部分旅游宣传片的作用,促使观剧者向旅游者的身份过渡。观众通过模拟剧照、模拟情节、模拟角色等方式,满足其在地体验的情感需求,并在线上持续观看行为中培养形成数字地方感。
(四)景观维度:重构与拟态化城市景观
微短剧将千万里之外的景观与风情呈现于观众眼前,但观剧者看到的是经过编导和摄像师选择与取舍后的拟态化城市景观。这些作品虽然与真实地理景观有一定偏差,但却赋予了取景地新的价值。
三、“影像化旅行”的实践启思
(一)提高影片质量,深度融合文旅要素
为获得观众长久的喜爱与支持,创作者应将影片与文旅资源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观众不仅为地理景观所吸引,更因地理景观中蕴藏的人文故事而感动。具体而言,应避免产出同质化、低俗化的作品,投入真实情感将旅游元素与故事情节合理匹配。
(二)提升旅游形象,避免“滤镜破碎”
微短剧和文旅的结合需要多方力量的合作共创。在打造城市旅游空间时,应考虑到城市的长远发展,完善配套设施和服务质量。保留微短剧的拍摄场景和相关物品,为游客提供重机会。这样可以将微短剧的短暂热效应转化为经典旅游目的地的长尾效应。
微短剧通过宣传本土文化和城市文明,起线上线下的观众,并激发其文化认同感和地方归属感。这进一步带动了城市旅游、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从媒介地理学视角看,“影像化旅行”现象是取景地与微短剧创作之间相辅相成的结果。未来或许还有其他媒介形式可以赋能文旅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强化媒介对城市地域文化的重要传承意义。让流量变“留量”,为观众带来更多有深度、有温度的文化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