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使用汉字写一条宣传语


【文化视窗】

2024年年度盛典,十二月的冬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了一份全新的流行语名单。在这份榜单中,不少新奇的词语和组合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这些上榜词汇既反映了独特的个性文化,又体现了创造力的丰富。在当下,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交媒体的兴盛无疑给语言的多样性和创新性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一、语言文字的不规范现象引人深思

1. 谐音问题亟待解决。多年前,各地工商部门便开始严厉打击广告中故意使用错别字或乱改成语的行为。但现今,谐音现象依然在广告、网络等媒体中频繁出现。尤其是在网络空间,谐音梗的滥用不仅对语言生态产生影响,更是对未成年人的语言认知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误导。如何正确引导未成年人理解并使用谐音,成为了当前语言规范与创新的难题之一。

2. 汉语的变异现象。从“史毛而”到“促销ing”,再到“栓Q”“芭比Q了”“独one无two”,这些词句既不符合汉语的传统语法规则,也未遵循其他语言的规范表达。它们在非正式场合或许能带来新鲜感,但若在学生的作文中频繁出现,则可能对语言教学和知识传播产生不利影响。

3. “的地得”误用普遍。在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上,“水灵灵地xxx”这样的句子屡见不鲜,其中的“地”常被误用为“的”。其实,“的地得”三个字在汉语中各自有各自的作用,不可混用。

二、语言规范与创新并行

语言创新固然重要,但必须以规范为基础。因为语言不仅关乎个人表达,更与社会交际息息相关。当前存在的语言乱象涉及到语言规范与创新这两个重要议题。规范是语言的基础,而创新则是语言的活力源泉。在追求创新的我们也不能忽视规范的重要性。

对此,我们有以下建议:

1. 课堂内外双管齐下。在语文教学中,除了课堂上的知识传授外,还应通过课外活动如“找语病”小竞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家庭和社会也应共同关注未成年人的网络活动,引导他们文明上网。

2. 公众人物率先垂范。公众人物应加强自身语言应用的学习和提升,成为规范用语的先锋,为公众树立良好榜样。

3. 全民共建文明语言环境。各地应加强语言文字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鼓励全民参与,共同营造一个文明、规范的语言环境。

三、结语

规范使用汉语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只有当全社会都行动起来,积极抵制语言乱象,我们才能维护好汉语的纯净与活力。在追求语言创新的我们也不能忽视语言的规范性、统一性、正确性和健康性。只有做到这一点,我们的语言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为人类的交流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