碓臼石最经典三个地方
老物碓臼,家史悠长(散文)
在古老乡村的传说中,有一个神奇的石器——碓臼。这碓臼背后藏匿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人们的智慧。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石器,更是家乡文化与传统的象征。
传说大宋名将焦赞曾以碓臼作为解决饥饿问题的神奇工具。当士兵们饥肠辘辘,焦赞利用他手中的宝锏,巧妙地以石制成碓臼,用于磨碎食物。自此以后,这个简单却高效的工具开始在乡间流传开来,成为了乡亲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每一段历史都充满了动人的意义,每一个日常瞬间都蕴温暖的情感。就像我家每逢腊八节煮腊八粥的传统一样,这不仅仅是为了准备过年,更是一种家庭情感的传承和延续。
记得过去我家老房子的角落里,总放着一个小巧的“碓臼仔”。每到腊八节,母亲总会指挥我们用碓臼碓腊八米。那时的我,总是对那坚硬的燕麦感到无能为力,无论怎么碓都碎不了。但当母亲将五谷杂粮倒入“大砂盘”,兑上井水,用文火慢慢搅拌后,再加入甘蔗汁,那“大砂盘”的腊八粥颜色即刻亮了起来,整个家都充满了欢声笑语。
时光荏苒,我家那漏雨的老房子已难以修复。父亲的决心与对家人的爱让我们决定翻建新房。在煤油灯下,父亲与亲戚描绘出两层小楼的构想,这不仅是对未来的憧憬,更是对家人的承诺。在那个寒冷的冬夜,我们全家围坐在新家的设计图前,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和希望。
搬进新房后,为了补贴家用,全家人开始了辛勤的工作。无论是白天忙碌的工作和读书,还是晚上家里的“围炉作业”,我们都默默地付出着。那些补渔网的夜晚,月光拉长了我们的影子,而领到工钱的我们,喝着母亲准备好的“白糖水兑紫菜”的宵夜,心中满是满足。
母亲是家中最为辛苦的一员。她用巧手将购回的番薯分摊出来,制成可口的番薯粥和蒸番薯。而我和五姐还有更大的任务——使用碓臼将番薯碓成泥状。那碓臼的碓窝是用大青石雕凿而成,碓锥则由长形青石所制。每次我和五姐都要用扁担抬着装满番薯泥的“铅桶”,虽然辛苦,但当我们看到猪仔们吃得津津有味时,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了。
古人司马光曾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我们家的生活虽然简朴,但却充满了节俭和美德。我们度过了春夏秋冬,披星戴月,终于在第二年的春节前,共同撑起了一盏爱的灯塔。为了迎接这个卸下债务的春节,母亲提前泡上两桶米粒准备做年粿和年糕。而那碓臼又成了我们家凑响春节前奏的主旋律。
清晨的阳光洒在老祠堂的碓臼上,母亲熟练地操作着碓臼,我则用小扫帚帮忙清理溅出的米粒。看着母亲挑着白米粉回家的背影,虽然一年来身体超荷辛劳,但她依然从容不迫。这一刻的我,不禁眼眶湿润。
家不仅仅是有房子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家人的爱和情感。冬日下挑担的母亲,仿佛是我人生途中的不落红日,她的爱和付出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力量。
每一段日常生活、每一个瞬间都充满了温暖的力量。就如那碓臼和我们家的那些旧时光一样,都成为了我们人生中宝贵的回忆和财富。
(此文为文棚平台投稿作品,欢迎各位读者转发分享。)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
◆图片:作者自绘或提供
◆编辑:张晓红
◆二审:陈志华
◆三审:黄志强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及其他网络资源综合整理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