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
作者:丽
大小概念是人们在日常交流中常常使用到的一对基本词汇。无论是用来形容事物的规模、体积,还是用于比喻人们的思维境界、学问深浅,它们都是人们用来进行区别和判断的重要依据。
自古以来,先秦诸子就曾对大小问题进行过深入的探讨。例如,孔子在论述学问和做人时提到:“小事上若不能忍耐,则可能大局。”这里的“小”指的就是细节、小事,“大”则代表了长远和重要的目标。孟子也曾说:“不孝的行为中,无后为大。”这句话中的“大”字就传达了最严重、最重要的意思。这些论述,与今天人们对大小的理解并无太大差异。
老子则以“道”为核心思想,他喜欢用“大”字来描述道之玄妙。如他所说:“吾不知其名,称之为道,而称之为大。”他还用大来描述宇宙的辽阔与深邃,如“大方无隅,大器晚成”,以及“大成若缺”等说法,都体现了对大的崇高追求和深刻理解。
在孔子和老子的基础上,墨子和他的学生们开始思考如何更准确地使用词语。墨家学者通过对事物的细致分析,如小孔成像实验,来更深入地理解大小的概念。
到了战国中期,惠子继承了墨家的思想,对大小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他认为:“至大无外谓之一大,至小无内谓之一小。”这种观点认为大小是由事物的边界来定义的,最大的“大”就是没有外部边界,而最小的“小”就是内部无法区分。
庄子与惠施同为宋国人,且在思想上有着深入的交流。在《庄子·逍遥游》中,庄子描绘了北冥的大鱼和展翅高飞的大鸟,用极为生动的笔触展现了大小的极致。而后,他又以小雀嘲笑大鹏为例,展开了对小大之辩的讨论。在庄子看来,无论是物形的大小、知识的深浅还是年寿的长短、人生境界的高下,都可以被视为大小之别。
庄子并不满足于简单的大小判断。他认为,这些大小的区别最终都隐藏在存在者的不同境界之中。在小世界里,语言以小的尺度来理解世界;而在大的世界中,一切语言都有着广大的尺度。大小不仅仅是事物本身的规模或体积大小,更是人们生命境界的体现。
对于惠施的观念,庄子用一种近乎语言游戏的表述进行了批评。他指出,在一个无穷的参照系中,大小并不是绝对的。物是变化不定的,而大小只是一种方便的表达方式。就像超市里的价格标签一样,我们需要小心地使用它,并在适当的时候放弃它。
在当代哲人的论述中,我们也看到了对大小问题的深入探讨。有人认为,无论是大鹏还是小麻雀,各有其乐。这就如同圣人的境界一样,虽然不为大而为之,但最终却成就了大的境界。这种古今哲人的汇通,让我们对大小问题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大小问题不仅仅是语言游戏中的一种技巧,更是人们理解世界、认识自我、提升境界的重要途径。只有真正理解了大小的内涵和意义,我们才能更好地使用这些词语,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