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三春是哪三春
“初春时节胜三春”的微妙对比
不必过于纠结其深意。尽管“三春”有时指代三年,有时则喻示着“迎探惜”三春姐妹。但实际上,贾元春被赋予了“初春”的象征,而贾探春则是“三春”的代表。这两位亲姐妹都是贾政的女儿,一个出身王夫人之正室,一个则为赵姨娘之妾室。她们的命运都交织在皇家的荣光与悲凉中,形成了一幅生动的对照图。
贾元春的幸运在于她的正室身份,身处皇宫与家人近在咫尺,不仅得以回家探亲,更有每月与家人团聚的机会。这种近在咫尺的亲情与皇室的尊贵地位,使她的人生显得尤为显赫。
相较之下,贾探春的命运则显得颇为坎坷。她出身庶出,被远嫁异国为王妃。与家人天各一方后,再也无法重聚一堂,骨肉分离的痛苦深深刺痛了她的心灵。曹雪芹通过贾探春的出身和经历,与她的姐姐贾元春进行多方面的比较,以此构成了“初春怎及三春盛”的深刻寓意。在此情境中,“三春”的涵义被明确为非指“三年”或“姐妹三人”,而是因为与贾元春的身份和命运形成鲜明对比。
实际上,在《金陵十二钗》的判词中,诸多描述都运用了类似的比对手法。例如黛玉、探春、凤姐三人以“才”为比较的基准,而王熙凤与李纨则以“阴骘”作为比较的焦点。这些都是作者以更平实的语言帮助读者更容易理解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若论表面上的优势,贾元春似乎处处胜过贾探春。然而结果却是探春手握“佛手”得享福寿,而元春却落得“无常之恨”的结局。这其中的原因,在于二人虽为姐妹,但性格、心胸却有着天壤之别。
贾元春因入宫而心生不满,如同潘淑一般不辨是非。在《恨无常》中,她只顾自己的荣辱,死后才想起家人的骨肉之情。她不仅自私自利,更显得心胸狭窄、目光短浅。
相反,贾探春在《分骨肉》中明确告知家人:“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她明白保重人身安全的重要性,必要时甚至可以舍弃荣华富贵。她明事理、有大志、远瞩。反观贾元春则显得鼠肚鸡肠、常怀忧虑。曹雪芹用“初春怎及三春盛”这一句,实则是讽刺元春的不明是非。作者也在暗示,如果贾探春与贾元春的角色互换,贾府或许不会走向与皇帝为敌的逆境,也不会卷入皇权之争,导致家族。
以历史为镜,比如雍正皇帝的敦肃皇贵妃年氏便是最好的例证。年氏家族一等公兼太傅的身份显赫,但其成员年羹尧却因骄狂自大而遭遇不幸。尽管年妃多次告诫家族要忠顺于皇帝,尽管她尽力尽责,家族仍遭受牵连。然而年家除年羹尧一脉外,其他亲人并未受罚,反而屡受皇帝嘉勉。
年贵妃真正做到了让皇帝与家族之间保持平衡的桥梁纽带作用。相比之下,贾府的行便如同年羹尧的傲慢。如果贾元春能像年贵妃一样、以身作则,即使贾府遭遇逆境获,也可能不会全族被。或许能迅速重振旗鼓,至少也能保全自己及安分的一脉不受牵连,不至于如此悲惨地走向“恨无常”的结局,“虎兕相逢大梦归”的灾难或许可以避免。
翻开《红楼梦》的篇章,我们或许能窥见更多的真相与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