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湘行散记》有感


重拾往日记忆的碎片

——再探沈从文的《湘行散记》

作者:文浩

大约十年前,我曾匆匆翻阅过沈从文的《湘行散记》,那时的记忆已逐渐模糊。近日,因怀念家乡的缘故,我从书架上取下这本书,再次沉浸在它的文字之中。

沈从文的作品总是引人入胜,他将湘西这片神秘又充满魅力的土地的山水风光和人们的生活状态描绘得淋漓尽致。

清澈见底的河水,鱼虾自由游弋;壁立的山峰,陡峭险峻;河岸上错落有致的吊脚楼;优美动听的船歌以及多情的水手和妇人等,都从沈从文的笔下跃然而出,让人仿佛置身其中,与沈先生一同乘船,沿沅水逆流而上,领略沿途的美景和风情。

作为一个在湘西大山脚下长大的游子,读《湘行散记》时倍感亲切。书中的湘西山水让我回忆起童年的时光,为沈从文优美的文字所吸引的也更加热爱和迷恋故乡的山水和人情。

湘西地区因雪峰、武陵两大山脉的阻隔,交通不便,过去与外界交往较少。这里的苗族、土家族、侗族等少数有着各自独特的文化,交融在一起形成了当地独特的风土人情。在湘西地区司空见惯的事物与习俗,在其他地区的人们看来总是新奇而神秘的。

例如书中多次提到的吊脚楼,在我看来是家乡特有的民居形式。因为湘西大都是山区,地势陡峭,想要开挖出一块足够建房子的地基并不容易。加上当地天气多变,潮湿多雨,于是当地居民采用了建在地面且架空的木楼结构——吊脚楼。

无论是溪河边伸出的吊脚楼,还是孩子们在吊脚楼下玩耍的情景,对我们这些回乡的孩子来说都是再普通不过的景象。然而对于远道而来的游客而言,这些木屋却成为了一种独特的风景。

上世纪90年代初,的《小背篓》传遍大江南北时,“笑声中妈妈把我背下了吊脚楼”这句歌词也让更多人知道了湘西的吊脚楼。

背篓是湘西地区特色的物件之一。湘西地区山高且陡,人们出门时经常使用背篓来装载物品。背篓的样式多样,有洗衣背篓、耕作背篓和儿背篓等。如今在湘西的城镇和乡村里,依然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背篓。

在阅读《湘行散记》时,我不禁回想起湘西的一些见闻。那些关于吊脚楼、背篓以及湘西人的生活状态都如此甜蜜温暖,令人难以忘怀。即使在旁人看来有些“彪悍”的民风也显得如此真实可爱。

湘西地区的长期闭塞和艰苦的环境塑造了当地人不畏强、能霸蛮、剽悍倔强的性格。书中描写的那些水手、兵士、女等人物形象都十分鲜明。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牛保水手和吊脚楼里的妇人之间的情感故事更是展现了湘西胆热情、泼辣放肆、无所顾忌的情感表达。

自从离开家乡上大学至今已有近时间。每次当有新朋友问及我家乡的情况时我总是笑着回答:“我们那里就是很普通的山区啊。”如今离家越来越久的我却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了家乡的魅力所在。家乡的山水、风土人情以及风味饮食都让我魂牵梦萦。

每当我回想起故乡的一花一草、一人一物都会感到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我想这大概就是故乡的魔力吧。沈从文曾说:“觉得故乡山川风物如此美好……”或许正是这份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之情吧。

我渴望有一天能再次带上这本《湘行散记》,沿着沅水跟随沈老先生的足迹再次探寻家乡的山水风情。但愿那时还能找到些许当年的风景与记忆。

上述信息仅作参考,具体写法请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